朱德的一些革命新闻?

1927 10,其余南昌起义军转战赣南。当时天寒地冻,雨雪交加,紧接着就是敌人的追击,民团的骚扰,部队没有军需补充。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只剩下七八百人。陈毅是师里唯一的政治干部,部队濒临绝境。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中,朱德喊出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跟我走”。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以“北躲山西,直扑湘南”的正确战略选择,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灵活的战略战术,使这支走投无路的军队脱离了危险,从而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为什么朱粲·德在关键时刻担负起保存革命火种的重任?本文试图从朱德早期军事生涯的角度来考察他能保存革命火种的原因。1.朱德怀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早期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为保存革命火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1909年,带着“参军救国”的志向,朱德不远千里从四川来到昆明,考入云南军校,同年入团,开始了早期的革命生涯。朱德曾回忆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中,从来没有这么努力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1]1911十月,朱德参加辛亥革命,重阳起义,率部攻打总督衙门。165438+10月中旬,朱德率队参加云南军政府援川军事行动。1913年夏,朱德因在云南辛亥革命和援川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升任营长,率部镇守云南边境的临安(今建水)、开原、蒙自、个旧一带,常年抗击帝国主义殖民军队和当地土匪。1916年初,朱德参加保家卫国战争,率军入川,屡立战功,成为全国著名的滇军。1917年7月,护法大战爆发。川滇黔首领以护法为名,争权夺利,混战不断。面对破碎的山河,朱德意识到:“天天打仗不是选项。百姓太苦,当兵的也不能瞎打。”[2]1918年,朱德提出了“退兵、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主张,[3]但遭到唐的拒绝。朱德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望了,“陷入了怀疑和沮丧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真正的出路”。[4]1917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朱德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曾回忆说:“我亲身体会到,旧的军事斗争方法是达不到革命目的的。再加上十月革命的影响,我从一开始就深深感到有必要学习俄国新的革命理论和方法来进行革命。”5.经过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五四运动初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朱德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失望,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朱德拒绝了军阀杨森的统帅职务,谢绝了孙中山提出的与滇军重聚并花费65438+万元军费的建议,决定漂洋过海到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曾对孙中山说:“欧洲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运动。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研究这种新的革命理论和革命运动,将更有利于我们的中国革命。”[6]与此同时,他在北京、上海到处寻找中国* * *产党,但在他的入党要求被陈独秀冷冷拒绝后,他并不气馁。1923年,通过周恩来的介绍,他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立志为党做一辈子的军事运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朱德对祖国的珍视,对救国救民的决心是水火不容的。这正是朱德在早期革命生涯中不断革命、永不停歇,参加当时中国发生的几乎每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在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救不了中国后毅然转向马克思主义,抛弃高官厚禄,历经波折找到并加入中国* * *产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孕育了朱德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成为他在南昌起义军余部濒临绝境时,激励部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1927 10在南昌起义部队濒临绝境的时候,他满怀革命必胜的信心,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须继续发展的光明前景。朱德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看清革命的前途。1927的中国革命就像1905的俄国革命。1905革命失败后,俄国一片黑暗,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的年份。只要你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出路。你应该相信这一点。”[7]朱德强调,中国革命必将向前发展。“由于中国军阀的军阀主义、买办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不能互相协调。他们自己打,就不会追我们,我们就能发展。”[8]朱德的话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为部队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强了凝聚力,坚定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在它的感染和鼓舞下,经过著名的“赣南三整顿”和耕田,部队终于渡过了难关,发展起来了。第二,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朱德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择了保存革命火种的正确道路——走工农结合的道路。自参加革命以来,朱德一直在不断的军事实践中思考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后,他开始思考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在欧洲留学期间,他一边积极组织领导留学生党支部的活动,一边调查研究欧洲工农运动。在详细研究了德国工农组成的“红色阵线敌人”的组织形式和人员之后,他说:“看来革命要成功,首先要有人民军队,其次要有人民的支持。”[9]因此,朱德从欧洲回来后,初步有了中国革命要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开始重视工农运动。1926期间,朱德与陈毅一起,组织动员万县工农兵妇女各界数万人参加反英暴行大会和示威游行,愤怒声讨英帝国主义的罪行。1927在担任第3军军官教育负责人兼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长时,“为了从思想上武装农民,朱德同志曾经给农民运动训练班的学员讲过一次课。为了从力量上武装农会,朱德同志曾派军官教育团的同志到农业训练班送去大量枪支弹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军官教育团学员的思想觉悟,朱德同志邀请农业训练班的同志到教育团讲学。在这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军官教育团和农民训练班的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0]但在20世纪20年代,中共中央仍沿袭十月革命和北伐战争的经验,主张走以进攻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城市革命道路。朱德曾回忆说:“当时党中央的方针是不想打游击,想搞城市起义。”[11]在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部队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朱德本着实事求是、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一贯作风,独自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革命道路。1927、10年6月7日,朱德得知南下潮汕的主力失败后,在广东饶平茅枝召开干部大会。他经过讨论,决定了“北上,经山西,直入湘南”的正确战略选择,标志着朱德在实践上突破了当时盛行的城市中心革命理论,主张组织群众基础好的湘南农民寻找立足之地。在随后的革命实践和湘南起义中,朱德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这条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1927、10期间,朱德在行军途中,经常和官兵们谈到“未来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农民游击战争”。10月底,部队经过新丰时,他指示当地党组织“努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武装工农,建立红卫兵”。[13]1927+01六月在上海整训期间,朱德、陈毅开始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开展打土豪活动,积极恢复农会。正如粟裕所说:“在此之前,我军只知道打仗,现在也在搞群众工作。这是一大进步...我们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尽管这还是一个初步的尝试。”[14]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到1927年底和1928年初,朱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后,军队要想在人数少、武器差的不利条件下立足和发展,就必须把武装斗争和工农运动结合起来,即实行“武装和组织农民”的方针朱德曾回忆说:“从此以后,我军与这个教训就是要在失败后重新组织队伍,恢复活力,改变方向,深入农村,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15]湘南起义期间,朱德在陈毅的协助下,十分重视武装工农,不失时机地组织、宣传和武装群众,加强正规军与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联系,抽调起义军干部帮助训练农民军。在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朱德不仅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而且发展壮大了这支革命军。到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已有第3、第4、第7师两个独立团,8000余人。还大力发展农民武装,湘南暴动时达到7万多人。1928年4月,朱德率万余人上井冈山,成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第三,朱德早期军旅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为革命火种的保存提供了外部条件。朱德为人正直、真诚,善于交友,人缘很好。在云南部队服役十余年,历任排、营、团、旅长。他在保国护法战争中声名大噪,在旧军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他与、、王钧、范、杨如玄、杨赤生、等滇军中高级将领有着同窗好友之谊。在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朱德巧妙地利用了与云南陆军军官的同学朋友情谊,从而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在起义军南下途中,朱德积极争取金汉鼎、杨如玄保持中立,顺利通过他们的防区。金汉鼎和朱德是患难之交。两人都骁勇善战,在川滇一带颇有名气。四川叙府有一首“黄阁盖,辽,朱金支队不可惹”的民歌。南昌起义前夕,朱德赶赴九江,动员老友追随革命。虽然拒绝了朱德的建议,但当起义军南下穿过晋军防区时,晋军已经马不停蹄地撤退了。南昌起义后,朱德致信老同学杨如玄(时任江西抚州警备司令)动员起义。“我们最近在南昌开会,推宋庆龄的领导,举反蒋的旗帜。现在我决定去广东开辟新的革命策源地。”[16]侯杨虽然没有跟随起义,“但考虑到多年的友谊和革命的威望,为了保存实力,他把部队撤到程楠,为红军让路”[17]。朱德与范合作,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南昌起义期间,范任国民革命军16军军长,驻守韶关、汝城。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向湘南转移时,蒋介石命令范的16军追击。“范撤出韶关前,朱德有信与范取得联系,于是在行军中避免了与红军相遇,双方从此没有见面。”[18]1927 165438+10月,在部队陷入绝境的时候,朱德利用范与蒋介石的矛盾,到汝城谈判,得出结论“朱德及其部下是* * *生产党的部队,一切行动服从* * *生产党的调动;辅助材料完全由朱德主导;部队内部如何组织,训练工作如何进行,完全由朱德决定,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19]等协议。朱德改名为16国民革命军第47师140团,藏于范部。通过合作,朱德的“人、子弹、衣服、药品等。得到了补充,部队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20]。范在接到蒋介石逮捕朱德的电报后,立即给朱德去了信。朱德率部以野战演习为名离开。通过与范的配合,既保存了这次殊死南昌起义的残余,又使部队获得了一个师的武器装备,掌握了游击战略战术,以崭新的面貌和信心踏上了新的征程。4.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朱德储备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断创新战略战术的能力,为保存革命火种提供了军事保障。南昌起义时,朱德的军旅生涯已达18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卷入过军阀混战。在1922出国留学之前,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名将,中国云南名将。他善于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理论学习研究提炼战略战术。他曾说,“日本的作战纲领,德国的作战条令,苏联的联合战术,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比较的。根据我们的特点,我们将利用别人的长处来训练我们的部队和我们的指挥官。”【21】无论是阵地战、运动战还是游击战,他都有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朱德最出名的是他灵活的游击战术。公元1922年,朱德打败唐后回到四川。四川军阀刘向和杨森不仅没有响应唐的号召活捉朱德,还邀请他当了一师师长。这是因为朱德的战术有名。正如朱德在自述中所说:“所以我有兴趣为他服务,是因为我的特殊战术已经出名,令人害怕。我的战术,在对付独裁军队时非常有效,主要是机动游击战术,是我驻扎在中印边境时,从与蛮子部落和土匪作战的经验中学来的。”[22]从1923到1925,朱德在德苏期间,注意收集和研究军事情报。他购买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的书籍,并请德国将领讲解战役战术[23],特别注意研究苏联内战时期的游击战术。由于朱德善于把游击经验和从书本、学校中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他在学习和研究中获得了相当的经验。苏联教官问他回国后怎么打仗,他说:“部队有大款和小款。赢了就打,没赢就走。必要时把队伍拖上山。”[24]可见,朱德早期军事生涯所探索的灵活的战略战术,经过他在德国、苏联留学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已经相当成熟。朱德正是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对运动战、游击战的娴熟运用,才得以率部在南下途中追击并阻击南昌起义军,保存了革命火种。会昌战役中,朱德命令第3师教导队队长侯镜如组织几十人的敢死队,并亲自动员说:“你们要违背通常的捣、冲的套路,只和敌人打心理战。分成几股,分散活动,跟随敌人或插入敌人的两翼,从背后射击敌人。让敌人吃不下,睡不着,就是你的任务。”[25]后来,这支部队听从朱德的指示,采用游击战,利用有利地形,隐蔽自己,从背后射击敌人,使敌人疲惫不堪。在三河坝战役中,朱德发挥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场适应能力。以4000人阻击10团,激战三昼夜,成功阻击敌人,为主力南下潮汕争取时间。通过会昌、三河坝战役,广大指战员亲眼目睹了朱德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卓越的战场适应能力,坚定了在部队绝望的时候跟他走下去的信心,为指战员在朱德的领导下进行著名的“赣南三整顿”和犁头练兵奠定了基础,并认真学习朱德创造的游击战略战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是敌强我弱,革命的中心任务已经转变为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这就要求只熟悉正规战争的广大指战员在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彻底转变,由正规战争转变为游击战争。1927 165438+10月至65438+2月,朱德利用与杨如玄、范的合作,重点在其防区进行军事整训。整训的主要内容是从思想、理论到实践认识和熟悉游击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朱德个人是教官。朱德曾回忆说:“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班,每天上一次小班。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经提出了新的战术问题,主要是如何从打大仗变成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把一线战斗队形变成‘人’的战斗队形。”[26]特别是在耕田休整期间,朱德根据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亲自编写了《步兵训练》和《阵中服役》两种教材,规定“将旧的稀疏队形改为配备电光队的稀疏队形,以减少密集队在敌受袭运动中被敌炮火击毙的可能性;散兵队形由散兵线变为弧形纵深装备的散兵群,在战斗前方形成纵深交叉的火力网,造成以少胜多的状况等。还规定了不打硬仗而攻强敌,夺弱敌而攻我,包围弱敌而我,经常以精兵袭扰敌人的作战原则。”教材编好后,教学组首先进行对抗演练,亲自讲解和演示战略战术。朱德说:“我们人少枪少,不能和敌人硬拼。我们应该看看敌人的弱点。要注意避实就虚的游击战术。指挥员要在战斗中知己知彼,重视对敌情的搜索和侦察,不了解敌情不动手。”“反复强调士兵要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做到不近敌不射,失手不射。”[27]上堡练兵耕田,广大指战员在思想和实践上由长期熟悉的正规战转变为灵活的游击战,提高了部队对游击战的适应能力,为部队转向农村游击战、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据李回忆,“我们听得很认真,被这些新鲜的内容深深吸引。这些东西,我们在旧典里没有学过,甚至在黄埔军校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就电光(梯)装稀疏编队而言,其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得到了验证。”[28]65438+1.0928 10月,朱德以掌握了游击战略战术的南昌起义残余势力为主力,组织了著名的湘南暴动,将日益壮大的义军一万余人带上了井冈山,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朱德保存的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引发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