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他们在杜甫的父亲杜宪的家里相遇。他们不仅交换了诗歌,而且玩得很开心。李白和杜甫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被放归山林时相识的。杜甫在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余益东是客,他如兄。醉卧秋色,与日人手拉手走。”他们一见钟情。李白已经是一个有着著名诗句的大诗人,而杜甫还默默无闻。孤傲不羁的李白和杜甫应该很投缘。后来两人分道扬镳,但也互送了一些诗词。杜甫的诗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对李白诗风的评价恰到好处。比如《春忆李白》:白烨的诗所向披靡,思绪万千。李白的诗是庾信诗歌的清新之风,是俊哉作品的风骨。现在,我独自一人在渭北的春树上,而你在东南方的太阳,晚霞,天空的每一边,只能思念。什么时候喝一瓶酒,注意并详细说明。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经常互赠诗歌。他们的友谊纯洁如水!杜甫诗中约有65,438+00首,如:致李白、春日忆李白、李白之梦、致天尽头的李白等等。但李白给杜甫写过信,他搜了李白集,只找到三首,分别是《为杜甫而弹》、《沙丘门送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贰负》。对此,我们也可以想象两位伟人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令人钦佩的,但他们的交流是如此短暂。相识已晚,匆匆道别。李白的送别诗是:“飞檐走壁远,杯盏在手”,从此再未谋面。多情的杜甫从此思念李白,无论住在哪里都写下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很想念他,但是他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他的诗里。这里似乎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但世界上最好的感觉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他,杜甫也做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诺。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年,李白参加了王勇与苏宗的皇位争夺战,被唐朝中央王朝视为功臣。此时的李白孤独落魄,但有一个人,他对李白的理解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的冤屈和他的表白辩护。他说:“处士和米芾之后,元显就穷了。米梁不足,薏仁谤何品!”意思是说在李白手下,庐山永远是王,不过是生活所迫,讨一碗饭吃,没有任何野心;“苏无元还在汉朝,黄公在秦朝?”据说如果苏武要回汉,不侍奉秦始皇,李白追随也不是他的意愿,甚至愤怒地喊出了“众人欲杀,我才不管”。在大家都避着李白的情况下,这个人每句话都替李白开脱,真是用心良苦。而这个在逆境中遇到李白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在我看来,是他对李白崇敬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偶像情结”。如果我们要追溯这种感觉,我们应该从杜丽相遇的时候开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却因为得不到权贵的允许[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被唐太宗退钱,而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从十年前考不上进士开始就一直在周游列国,恰在此时,他游到了东都洛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缘分”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杜丽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并将这次相遇比作“日月的碰撞”。那么李白和杜甫,谁是“孙”?“月亮”是谁?从创作风格上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的影响来看,李白还是那个“太阳”,他的诗流传甚广,光芒四射。虽然此时的李白已经失去了帝王诗人的宝座,但他仍然是国王钦点的桂冠诗人。“世界上没有人了解你。”杜甫还是那个“月”,诗名还没出现,光华刚刚出现。殊不知,此时“月亮”放射出的光芒和太阳一样耀眼。但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以推断,李白的名气和才华,让杜甫对他的敬仰像长江一样奔涌而出。杜甫见到这位著名诗人受宠若惊,因此十分珍惜这段友谊,也为他日后写下20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埋下了伏笔。

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一拍即合,互相欣赏。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手拉手旅行,谈诗谈论文,讨论时事。他们两个很投机,两个人都是酒国人,喝酒都很幼稚。杜甫后来在《送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写道:“戏谈惜野,醉翁天真。”他说他和李白谈笑风生,酒里的李白最能展现他的个性和魅力。随着与李白交往的深入,杜甫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李白的诗歌才华、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佩服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李白在赞美天才的时候,以其无忧无虑、行云流水的诗才,一直被尊为诗人。他是星空,洒脱,用生命追求浪漫,用澎湃的热情震撼了世界,他不知不觉被吸引,被感染,被感动...李白的诗像在河上航行,奇峰怪石,山花竹海。骤雨淅淅沥沥,薄雾缭绕;突然天空布满了彩云,空气晴朗,阳光明媚。顺流而下,听不到两岸猿声,看不完屏幕。李白的诗,如高度酒鬼酒,俗称“烧刀子”。它们一喝入喉,就会有刺鼻的酒气,热入肺,胸胆打开。但不宜浅斟,而应多饮;不可取小杯,而要大杯,这是需要衡量的。当你喝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凌云...④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莫测,清水芙蓉之美,对同时代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与杜甫相处期间,他们经常饮酒、写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肯定有一定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楼》诗中“浮至莲海岱,叶萍至清虚”和李白《目落泗水,海明》(五)诗中“以墙北山之蓝线,城东水之白曲。⑥“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所以后人猜测,在杜丽相处的那段时间,李白帮杜甫改诗。虽然这个观点还需要证实,但是我觉得两个同样喜欢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歌论文,一定会互相学习的。李白当时也是一位领军诗人,其诗自成体系,写诗的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很正常的。

在与李白的交流中,杜甫不仅吸取了经验,也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他后来在《春忆李白》中写道:白在诗中也是无敌的,他在云里飘。李白的诗是庾信诗歌的清新之风,是俊哉作品的风骨。现在,我独自一人在渭北的春树上,而你在东南方的太阳,晚霞,天空的每一边,只能思念。我们什么时候能再喝酒讨论我们的诗?

他在诗中对李白赞不绝口:与庾信的诗相比,鲍照的诗飘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两者兼而有之,清新淡雅的风格实在无人能及。并寄托了杜甫期望与李白重逢,继续过好时光,写诗写论文的希望。另外还有《李白诗百篇》,说李白只要喝一桶酒,就能作出几百首诗;⑨《敏捷诗一千首》讲的是李白写作的敏捷,歌颂了李白写诗的天赋。而《送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落笔震风雨,诗成泣。

这两句是描写李白最著名的句子。诗意解释为“写时风雨之震,诗写后鬼神为之泣。”它用高度夸张的语言描述了李白诗歌艺术的强大力量。落笔能惊涛骇浪,可见李白的诗极有气势;诗歌成功引起鬼神落泪,称赞李白的诗感人肺腑,文笔精彩,称赞李白的创作才华,李白确实有资格接受这种赞美。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赞美,对李白才华的钦佩和尊重。第二部分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仰慕他、求仙,以及他超脱的人生态度。

李白接近道家,所以有仙气,天人合一的奇妙画面。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近千首诗中有100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正式出家为道,“名在方士阁”。他很认真,对神仙的境界充满幻想。仕途失意时,他更进一步,走向道教。道教和道教信仰赋予了他强大的自我解放能力。他的很多诗都表现了如梦如幻,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他们渴望追随自然,融入自然,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深深向往。在他的个性中,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徜徉于山川,向往神仙,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人生境界。他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种思想基础。何张之曾称他为“谪仙”,他也因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而自称“谪仙”。他开朗、自信、坚强、奔放的感情也是基于这种生活向往。李白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立不羁。

道教的影响赋予了李白非凡的气质。人们往往会认为,超凡脱俗、成就卓著的人,会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佩服这样的人。杜甫也不例外。他的《送李十二白二十韵》前两句:“昔有狂徒,名曰神仙。”其中的“狂徒”指的是何张之。这两句话记录了何给李白封号的事实:李白以民族诗人的身份出现在长安诗坛时,诗坛前辈何对其人格和诗风作出了评价。杜甫和李白相识后,他同意何给李白“谪仙”的称号,因为他和何一样,在见到李白后惊讶地成为了谪仙。可见李白的仙风道骨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超凡的气质和天生的魅力让杜甫佩服。在《致李白》中,写道“人颜,离事,求清谈”。这两句话可以对比杜甫眼中李白的超脱,指出李白的心境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于是杜甫跟随李白到名山大川求仙。《与李隐居寻访》一诗,记述了他们拜见范道士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致李白》诗中有“亦游梁宋,始得采瑶草。”据说杜甫本人早就计划好了去梁宋游历,他期待着和李白一起去梁宋游历,采瑶草,采玉智。杜甫《赠李白》中提到李白喜欢炼丹吃药:“秋来护之,犹浮,不以丹砂为耻。”由此也可以猜测他们曾经“同期采瑶草”,一起做过很多浪漫的事。杜甫和李白分手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更加珍惜李白纯洁的友谊,更加怀念和李白一起度过的无拘无束的日子。他甚至后悔没有和李白一起隐居深山,而是去了长安冷眼看人,依靠别人...虽然杜甫最终更接近儒家而不是最近的道路,但在李白交游时期,杜甫的求仙求侠诗明显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是旷达的,所以和李白一起求仙的经历是难忘的。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三,是对其喜、善、恨的推崇,对诸侯人格魅力的嘲笑。

杜甫的《饮酒八仙歌》生动地描述了李白的酒仙形象和一个诗仙:李白斗诗百首,长眠长安酒楼。天子叫他下船,自称是酒仙。

据说李白只要喝一桶酒,就能写出几百首诗。他经常在长安街喝酒,喝醉了就睡在饭店里。有一天,唐玄宗叫李白去白莲池写诗。李白醉得不肯上船,自称“我是酒仙”。【这段话被误解了】

试想一下,如果普通人喝一桶酒,即使没喝够,也一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这个李白,不醉不归,还会吟诗作赋;我不仅会背诗,会写诗,还能洋洋洒洒地写出几百篇文章。这样的才华,即使在诗歌中被夸大,也显示出杜甫对李白才华的推崇。然后李白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玄宗发函给李白写诗。他说他是酒仙,而不是去。其他任何人,即使是杜甫,也不敢做这样的事。可能是受宠若惊,一路跑来见皇上。我刚刚写完这些诗,我想用其中的一些作为报酬。天子一高兴,就可能升三级,真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但是,李白就是李白。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但他是表里如一。一觉醒来就敢让高力士脱靴子,喝醉了连皇帝的账都不会买。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都说喝好酒的人一定是心胸开阔,光明磊落的男人。所以,我不怕喝醉惹麻烦。我在世间,但我的心情早已超脱于世。杜甫通过这首诗,惊叹于李白豪放的天才,对权贵的无畏和慷慨。

李白也是时代宠儿。他有着“呵,我怎能庄重地向位高权重的人打躬作揖”的独立人格,“玩弄千万朋友视为粪土”的浩然之气,“谈野惜酒,天真无邪”的人格风格,这些都赋予了他非凡的自信资本——“我天生有用”。然而,他认为生活太理想化了。他想做官,但又不想走科举参军的路。而是希望天下相遇,总幻想着“与诸侯媾和”“征服天下”“达于大清”。建立了天下的功业之后,我就退休了,退休了。脱离现实环境的理想化的生活设计,加上李白高傲的个性,必然会受到现实的打击。其中,最大的挫折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跟随王勇起兵事件。李白被定罪流放夜郎,杜甫在天尽头给李白写信:远方天空吹来一阵冷风,你在想什么,老朋友??大雁从不回答我,江河湖海被雨水淹没。一个诗人应该小心繁荣,然而魔鬼可以困扰一个流浪者。应该是* * *谋杀,把诗扔给他,他在那里把自己淹死在米洛河里。

其中“一个诗人要提防繁华,然而妖魔却能缠上一个游子”2[ 2]这句话,指的是那些文采出众的人,命运总是一波三折,言辞极其悲愤,意指李白的《长流夜郎》是被陷害的。最后两句,杜甫出于对李白的怜悯,很自然地想到了被流放淹死在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觉得李白的经历和这个千年冤魂的人生经历有几分相似。屈原含恨而死,李白含恨而流放。杜甫自始至终相信他的好朋友,可见他对李白人格的深刻理解和钦佩。好在杜甫写诗的时候,李白已经被赦免,去了南方的洞庭。所以有“两岸猿猴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还在继续...

诚然,这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友谊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极大地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为后人欣赏李白诗歌指明了一个方向。虽然杜甫在当时的名气不如李白,但后世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却上升到了与李白同等的高度。郭沫若甚至说:“李白和杜甫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永远并肩发光。”虽然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不同,但他们都能真诚地对待和欣赏对方。

李白是诗人,杜甫是诗人。仙女出世的时候,李白一生都在浪漫地飞翔。入世后,杜甫一生都在真正的荆棘和浑水中行走。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去和未来,杜甫写时事。李白写梦的世界,杜甫写醒的时候。李白把复杂写成简单,杜甫把简单写成复杂。李白接近道家,杜甫是儒家;李白是一个传奇,杜甫是一部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英才。李白的诗灵美,杜甫的诗骨美。两人都以非凡的诗歌才华和宽广的胸怀,撑起了唐代一片“高不可攀”的壮丽天空。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和真挚的友谊,谱写了文学史上“士为贵”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