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作文|我为什么喜欢《星座》和《性格测试》
虽然在此之前,爆炸性的MBTI性格测试也一直在我的朋友圈中流行。
人格1-9的特征都是一个个发展出来的。
拍下自己喜欢的照片和截图,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性格测试爆炸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人类的个性无法通过强制分类来明确定义."
课间休息时,我们讨论了性格测试的准确性。
第一,一个人只能有一种人格吗?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许多个性特征。如果一个人当中总有一种支配型人格,那么它所占的比例就会不一样。第二,强制分类可能带来更大的偏差。第三,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吗?想象中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会有偏差吗?第四,每个人对题目的理解不同。题目内容的设计和表达是否足够清晰?
“喜欢的不应该是标签,而应该是具体的人。”
性格分析把我们分成不同类别的标签,但是广义的标签集并不能准确描述一个人,所以要把重点放在眼前的这个具体的人身上。
我承认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这个人身上比把对方贴上一个类别的标签更实际。但事实上,我们真的能完全了解一个人吗?事实上,很难准确描述人的性格和倾向。
但在贴标签的那一刻,对方在描述中的赞同或反对,也能反映出他对自我认知的理解。
乍一看,贴标签是一件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但似乎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无法逃避贴标签。从QQ的个性化信息卡到新环境的自我介绍,不再是别人在给我们贴标签,而是给自己贴标签。
性格分析是另一种聚焦方式。
而贴标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找到小组。
在《花束之恋》的影评中听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太孤独了,所以想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同一个地方。”
贴一个看似简单的标签,其实是一个“社会认同”的过程。我们通过一种自我分类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诠释自己,缩小自己与这个范畴的差异。这个去人格化的过程也让我们逐渐从“我”变成“我们”。
以及“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抽象层次(包括个人、群体和更高层次的群体)定义自己或对自己进行分类。”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身份可以同时并存。
“射手座,二号人格,enfp。”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放射出许多连接人与人的线。而星座或者性格,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相似之处,虽然看起来有点“扯淡”,但会让我觉得更亲近。
但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世界上那么多分散的特征,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婆婆说我们最近的星座运势都不错,那一刻她觉得好可爱。”在北大宿舍夜聊系列视频里听到这样一句话。
或许,这件事的准确性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其中探索和分享的过程。
我们讨厌混乱无序的世界,所以星座写了一个因果故事的开头。我们讨厌不愉快的时刻,星座告诉我们,事情的转折点在未来。
如此温暖治愈的答题本,不引人入胜。
这个世界,有人感兴趣。
“让我猜猜你是什么星座?”
“我们的性格超级般配。”
有人没踏足。
“以前好像不太了解。”
但是下一句是。
“你能和我谈谈吗?”
我承认,无论是火一样的热情,还是水一样的细腻,都会让人感到温暖。我会因为兴趣相同而兴奋,会因为对方保护了我不那么“理性”的快感而开心。
世界和而不同,海纳百川。
这种分析并不意味着差异会成为沟通的绊脚石,而是鼓励我们找到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的舒适方式。我喜欢不同性格和星座的朋友。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兴趣。
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很爱我。
我相信星座,但是如果星座说我们不一致。
那我就撕掉那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