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各地区的藏历年份为何不统一?
藏历(藏文:?)指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
早期藏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根据满月和短月计算日、月、年。
数百年后,永中天主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能够准确计算冬季至日的回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的开始,形成了节日和各种仪式。现代藏族的很多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是从古代的象雄时代流传下来的。
公元7世纪开始的吐蕃时期,文成和金城两位公主入藏结婚结盟,带来了大陆的历法。《民主林历书》是11世纪出版的,1206年的《西藏历书》被称为《萨迦历书》。
藏历后期:始于1027的时轮历,在西藏流行了1000多年,来源于时轮经典中的天文知识。与大陆农历60年历大致相同,如2016年沈冰年的历法称为火猴年;
但时间圆历的阴历以满月为15,初一可能与大陆阴历同一天或不同一天,闰月的设定也不同。在有闰月的一年中,两个第一天的差别是一个月或一个月加一天。现存史书证明的藏历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历的编纂已经完善。
扩展数据: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演算的,每年都不一样。一般比农历晚一天到一个月之间。
藏历年前后,从小昭寺门前到崇赛康市场,都可以看到藏历年会出现的各种物品。拉萨是农业区,节日的细节必然是对土地的尊重。
从藏历65438+2月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水盆浸泡青稞种子,慢慢长成青苗。到了藏历的第一天,油绿色的幼苗大约有一两英寸高,放在佛寺前,期待来年丰收。西藏小商品市场有很多专营青苗的摊位,但锅已经换成了耕土。
藏历年,家家户户都不会缺少葛西——用酥油和白面煎一种供品。“苦果”的名字像一个耳朵,“夏娜”是一个条形,“布鲁”是一个圆盘形和一个大麻花形。
历年藏货最常见、最具地域特色的是“竹元素马岐”,也叫“马岐”,是一种木制的藏粮桶。在过去的几年里,在西藏,妇女会手持马岐站在门口迎接客人。
车马的形状很像汉代的一个古斗,外面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内装糍粑、炒麦、人参果混合酥油,用青稞穗、鸡冠花、酥油做成的五彩花板,藏语称为“子濯”;
还要准备一个彩色黄油雕塑——模压羊头(鲁国)。目前崇赛康市场最常见的是石膏材质,与时俱进。
藏历年拜访当地人家时,要用右手将切玛里的青稞或粑粑抛向天空三次,一边抛一边说吉祥话:扎吉德勒彭松措...
藏历年前来自各区的朝圣者聚集在拉萨,他们的藏族服饰可以告诉他们来自哪里。
在大昭寺前,总能遇到一路来的香客,身长、头型都一样。大部分都是一个村的人一起走的。他们兴高采烈地风尘仆仆,额头中间结着厚厚的茧,在广场上一字排开,僧侣或亲友给大家送哈达。
拉萨人依然会怀着敬畏之心坚守传统,三十日驱鬼必不可少。
饭后,大家做了一个饼,依次放在眼睛上、额头上、裙子上、腰上、腿上,搓一搓,滚一滚,最后对着饼吹一口气,寓意驱除厄运,带走疾病。这些糍粑球最后被装在一个容器里,里面有麦秸做成的十字形烧焦的牛粪,是“驱魔”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把麦秆绑在棍子顶端,做了一个稻草把手,天黑时点燃。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说“出来吧,出来吧”,然后全家人护送“鬼”上路。走出家门,把吸管柄和装有糍粑球的容器扔进十字路口的火里,让所有的霉运都烧掉。
之所以选择村里的十字路口,是因为“鬼”会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按照藏族传统,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不然会引着刚送回家的鬼。
这天晚上,很多路口都能看到一堆烟,尤其是巴朗街周边。藏历初一、十五拉萨虽有重要节日,但要煨香转经;
藏区有很多节日,感觉拉萨每三天就在过节。但藏历年的庄重和气氛还是不一样的,也像内地的春节。30日,街头静悄悄,但家家户户热火朝天。
在藏历的第一天,人们通常去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朝拜和祈祷。天一亮,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就已经排满了手持酥油和哈达的人群,见多识广的管理人员总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游客是谁:你,买票。
这一天,罗布林卡是免费的,但是本地人很少。因为在藏族的传统中,初一除了朝觐之外,并不是出去聚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从初二开始互相拜年,持续三到五天。
第二天一大早,是人们回老家的日子。在这一天,许多人要赶回他们出生的村子,在那里炖桑葚,祈祷,全村人会聚在一起喝酒,在锅田里跳来跳去。藏历年的狂欢,只有在乡村才能真正还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