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出生在哪里?

许知远

许知远,男,出生于1976,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现就职于《生活》杂志。

1998以来,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撰写文章,文笔犀利。曾任PCLife执行主编,《China.com先生》主编,《E-Dragon.com》内容总监。他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经济观察报》的主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少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 ~ 1898)、《那些悲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的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天和明天》等。

2017,许知远在蜻蜓FM独家推出音频节目《许知远:冒险图书馆》。

中文名:许知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北部

出生日期:1976

职业:作家,出版商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那些悲伤的年轻人

星座:天秤座

性别:男

音频平台:蜻蜓FM

人物体验

1976许知远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他在那里一直生活到七岁。

1983年,邓小平决定裁减1万军队,父亲的铁道兵首当其冲,于是许知远跟随父亲进京。

从65438到0995,担心自己能否考上大学的许知远进入了北京大学。蔡元培时代已经是传奇,大学变成流水线加工厂。因此,当她毕业时,许知远成了一个成功人士,她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她母亲一年的收入。

当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他又成了一名记者。当时中国的刊物逐渐有了话语权,一些市场化的媒体也在学习用《纽约时报》的口吻报道中国。许知远,从1999到2003,被一种强烈的乐观情绪所影响。

2002年3月,许知远第一次出国,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一个月的时间,他从东海岸转到西海岸,采访了20个人,似乎体会到了年轻时从流亡者归来中学到的那种文学流浪生活。

2010年,当胡舒立和《财经》成为中国媒体时代演变的缩影时,远在英国的许知远悲痛万分。他一口气写了几千字,细数中国媒体的相似与命运。

写作过程

许知远从不不带书出现。

甚至在坐地铁或者接受媒体采访之前,他的面前总会有一本书,一本英文杂志,一本沉甸甸的英文词典。

他做书店,做专栏,做书。

八年时间,从那些悲伤的年轻人到我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从《经济观察报》到《生活》杂志,这个23岁就立志成为作家的男人,影响了一批新的年轻人。

从24岁到365,438+0岁,许知远说他的写作从追求华丽转向关注生活的真实体验。"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找到平和美好的东西。"虽然他也认为写作不应该是一件随便的事,但表达观点应该是一种义务。

许知远的文章中充满了许多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名字。他在《经济观察报》的专栏集《昨天和明天》,就是以李普曼的专栏《今天和明天》命名的。不仅如此,他的参照系带有浓厚的英美色彩:“尤其是高中时期,我受了当时很多李敖的影响。他不是在文章里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吗?”但对于传统文化,他“一无所知”。一位朋友说,他谈到中国时,语气“像个局外人”。

在高中和大学,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书籍成为许知远的主要阅读来源。北大图书馆三五块钱办理的《时代》过刊,成了他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这段读书经历对他的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人、对事、对国家的看法都来自西方经验。比如我曾经认为个人主义是最好的。”

2002年,许知远第一次出国,他在美国呆了一个月。“过去,我更多的是从书本上了解西方。这一次是人与人之间更感性的接触,也是第一次和只出现在教学参考书里的人有了真实的交流。和加尔布雷斯、希勒一样,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你可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他们的说话方式中学习,逐渐形成你自己的态度。当我遇到加尔布雷斯时,他已经92岁了,还在写一本新书。那时候我就觉得我要成为这样的人,做一些新的东西。”

2004年,许知远首次为《天下》杂志在大陆以外的地方撰写专栏。一位台湾省的学生说,他第一次看到大陆人写的文章是从这本在华人世界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这也是许知远《中国的发现》的开头:“那时候还很模糊,不知道怎么写中国。但是写和说是一种探索的方式。在讨论中,我发现自己的中国意识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怎么写中国,只好看《财富》和《纽约时报》怎么写。这是一个奇怪的知识和情感领域。”

从介绍西方到中国,从介绍大陆到介绍台湾省,许知远感受到最大的不同:“越是描述自己的国家,越是体会到自己和她的感情,感情一点点凸显出来。所谓的冷淡都是假的,只要温暖就好,不要滥情。”

此后,在许知远的文章中,“中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现在更清楚了”。他开始探索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任务。他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加入一些英美体系中没有的东西。最近一两年,他开始写更多关于中国的东西。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的专栏旨在帮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不读鲁迅,近几个月开始读鲁迅。而且,他还计划走遍中国,通过与当地人交谈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还看不懂文言文,对汉学家写中国的文章更感兴趣。

而微电子专业的背景在经济领域频频发言,文章中的过度引用成为许知远最大的疑问。“专家是多么愚蠢的头衔啊!”许知远反驳道。“我的专业是人,这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我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经常引用别人的话。使用语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连接的过程,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人,为读者提供启发。这就是我试图分析和推理的方式。在西方传统中,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国家太反智了,人们喜欢直接的东西。而且我传达的信息和推理比明确的观点要多。我不一定有意见。这个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我才能得出结论。有意见我会表达的。”

许知远说,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微小的变化。“成长的过程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的积累,更是内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确认过程。”这个当年迷恋苏小康式抒情风格,以李敖、孔董卿为精神武器的年轻人,已经过了三十岁:“世界上有很多参照系,你要努力从不同的地方吸取不同的经验。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知识可以不断被替代和颠覆,但性格的塑造却能给生活带来稳定。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转折,只是日积月累。认识到这一点是我自己成熟的标志。”

主要工作

1那些悲伤的年轻人

2“转折时代”

3《纳斯达克的一代》

4《昨天和明天》

5《思想的冒险》

6“新闻业中的怀旧”

7《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8《醒来吧:110年的中国改革》

9我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10中国纪事

11陌生的祖国

12镀金瓷器(繁体)

13极权主义的诱惑(传统)

14不成熟的国家:变化中的中国(繁体)

15流浪者的世界

16《伪装的盛世》

17《奋斗者》

18青年维新派:梁启超(1873 ~ 1898),2019年5月。

炮轰韩寒

经过

2010年5月,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后,突然遭到“炮轰”。著名作家许知远写了《平民的胜利》,批评韩寒的“知识分子形象”。

视角

“此刻的中国,人人都在谈论韩寒。他似乎是一个越来越压抑和迷茫的时代的最后一根稻草。年长的知识分子说他头脑清醒,媒体称他为“青年领袖”和“年度人物”。年轻人觉得他不仅酷,而且有思想。”

“他的文章总是那么简单直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不会提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识;此外,他的嘲讽和挑衅的姿态是如此机智。他也熟悉挑战的规模,永远不会真正超越政治路线。他从不表露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困惑,这很酷。他可以集赛车冠军、畅销书作家、叛逆少年、即兴讽刺作家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对各种诱惑都能保持警惕。何况他才27岁。人们对最后一点特别着迷。他在自己全球浏览量最多的博客上,嘲讽了这个社会的各种愚蠢和不公。”

许知远的结论是:“韩寒的疯狂衬托出这个崛起的力量内心的苍白、悲伤和浅薄——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说出了一些真相,他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颤抖。这与其说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老百姓的胜利,或者说是整个民族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