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政治、军事、文学、科学、艺术、体育中选出一位你最敬佩的人,介绍他的事迹,并说明理由。

首先,政治上,中国是第一个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比西方国家早了近1000年,也是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发明了科举制度,从而增加了下层人才参政的方法,以及郡县制的管理制度等等。

经济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英国鸦片战争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隋朝中国在地理、经济、军事、人口等方面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即使在唐朝全盛时期,隋朝初期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也没有被超过。

北宋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0%,相当于目前2.5个美国的实力。

可以说宋朝是中国最富裕的时期。宋朝每百枚铜钱的购买力是清朝的3-4倍,清朝人口在道光年间达到顶峰近4亿。

在军事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直领先于世界。最早的军事理论,孙子兵法,火药四大发明,中国也是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国家。

1.造纸术发明于公元105年,是东汉和汉武帝时期的常侍、官员蔡伦发明的。《后汉书》和《博物志》中都有记载。

2.中国古代印刷主要分为两种,即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出现在6世纪下半叶至7世纪上半叶的隋唐时期,9世纪开始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是清朝(公元1041-1048)年间,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一般叫四。

3.火药是1200多年前中国一位古代炼金术士发明的。记载的发明者应该是孙思邈,唐初的一位内科医生和方士。详见《各家神积法》第五卷他的著作《单晶中的硫磺法》的记载。

4.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铁指极性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利用磁铁的手指极性发明了指南器,一般认为是指南针的始祖。北宋时期出现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最终导致了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具体来说,北宋的曾公亮在《五经》中记载了指南针(指南针的前身)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在《梦里行》中记载了沈括。

历代航海技术介绍

第一,先秦时期

殷商、西周时期,人们除了造船之外,还能制造风帆,乘风航行。甲骨文用“帆”代替“帆”,说明殷人在航海中已经使用了帆,但此时的帆主要用于陆地和河流上的航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航海活动的兴起,人们对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多。中国东部测量的水域不同,分为“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得知“海纳百川”,开始沿海巡游。与此同时,人们在河流和航海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风,借助风和帆航行。

先秦时期,人们不仅对风有所认识,还了解了一些云雨气象,如《尚书·洪范》中的“月从星来,则是风雨来”,这是人们在航海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尤其是潮汐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历史书《愚公》说,人们知道在涨潮时出海,并利用海洋来确定潮流的方向,然后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航海技术已经与天文学联系在一起。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28颗恒星和部分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把航海和天文学结合起来,用北极星作为导航方位。战国时期发明了磁铁“司南”,但其用途主要是在陆地上定位脚。春秋战国时期,太阳和北极星主要用作海上导航符号。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人们逐渐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洋流、风、潮汐、海上天文气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作为海上航标,发明了测量海上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远洋航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季风进行导航。中国人掌握了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应用于航海活动。事实上,东汉英勋在《风俗总意》中就提到“五月有梅花风,江淮以为是信风。”“梅花风”是指雨季后出现的东南季风。汉代人只有利用季风才能进行远洋航行。

秦汉时期的航海技术是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据《汉书·文艺》记载,西汉时期有关海上航行的星象书有12卷,海中五星经杂书22卷,达136卷之多,可能是中国海员在航行中总结出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它的内容应该是记录导航中的星座。

除了天文导航,地理导航和陆地定位在导航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汉代,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重力差法”精确地测量海面上的地形和地貌。唐代李的《海岛精算》中记载,利用矩或表两次就可以求得海岛的高度和与船的距离,对后世海图的绘制和航程的计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水面的波动,还能找出原因。在《论衡·徐庶篇》中,王充第一次将潮汐的成因与月亮的运动科学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借助潮汐流航行进出港口。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能够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什么时候才能进一步完善,潮汐现象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

随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知识和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三国王镇所写的《周楠外物》描述了当时航行在南海的海船的航行技术:“其四帆非直向前,皆帆邪,遇有乘风,邪面取大气。”这一记载表明,当时中国南海的航海家们拥有视情况增减的四帆帆船,掌握了“以邪取气”的技术,并利用七帆帆船在印度洋航行。

随着三国以后航海活动的增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得到了认识和利用。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有所提高,也说明人们对航行海域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比如今天南海的珊瑚,天文导航技术也被采用。

第四,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日趋成熟,人们能够熟练运用季风导航,天文和地理导航水平明显提高,潮汐也能进一步得到正确解释。

到了唐代,人们意识到来自北方日本海和南方南海的风有规律地来来去去,这种与航海有关的季风就成了“信风”。在伴随着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经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总结它们来来往往的规律。比如易经到达东南亚的斯里兰卡,通过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季风、孟加拉湾等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乘船回国。

唐代天文定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地测量方面,大地测量利用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的变化。开元时期,天文学家痛恨他们可以用“复矩”仪器测量北极星离地高度。虽然与实际数字有一定差距,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而且这种测量很可能用于航海。唐朝的航海家已经掌握了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进行定位和导航。

和天文定位一样,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州通海一岛》中的航行方向、距离、时间都已经比较具体,对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都有明确的描述,对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也有记载。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们已经能够使用基于毕达哥拉斯定律相似性原理的“双差法”。

在《海之桃》中,作者窦恕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并对潮汐运动的成因、大小潮汐出现的时间、计算方法、潮汐周期的循环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后来的封演也对潮汐一月逐日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五、宋代

在宋代,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突出了导航技术的进步。

在宋代以前,航海导航一般以天象和天体为依据,夜晚以星宿引路,太阳靠着太阳辨别方向。到了北宋时期,航海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已经发展为指南针结构。随着精度的不断提高,在航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北宋时期更进步。它还促进了国内外海上交通的发展。

到了宋代,对航海图的描述已经很清楚了,比如的《宣和图经出使朝鲜》,以及赠送给金的海道图,都说明了当时航海图的发展。海上交通路线的发展为水文地图的制作创造了条件。海道图的出现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海洋,发展了海上交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和知识,在海洋地理识别和探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天气变化,可以确定方位,判断环境。我们学会了如何用长绳测量海水深度,从附着在锚地底部的海底沉积物判断航行位置和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乘着季风航行。其控制风力的技术也相当高,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信鸽作为海上运输工具,可以在水下修理船只,防止漏水和沉没。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宋代对外海上交通更加安全,航向更加平稳,航行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国内外海上交通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元朝

到了元代,指南针的使用更加广泛,也更加精确,已经成为航海船只必备的导航工具。在元代,指南针的许多针点相连以指示航向,这被称为针道。指南针的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天干、地支和四卦(干、坤、艮)作为导航方向排列在航海罗盘上,使航海船只能更准确地确定航向,掌握航向。

元代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上,从而保证了海船航行的安全和稳定。元代的海上交通已经熟悉并运用了季风的规律。元代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制了潮洪、风情、气象等公式。

有关公式据说是“屡试不爽”,说明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海洋,促进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七、明朝

明代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综合海洋知识的应用和航海技术的巨大提高和进步。

1.关于课程。

到了明代,指南针的应用更加普及和准确。在过去,指南针主要由单针和缝针使用。但明代的《见风》中已经有了“三针法”和“四针法”。虽然具体的应用方法不得而知,但应该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课程会更加清晰准确。如果几个罗盘一起使用来确定航向,就必须有一个计量单位。确定航程。最迟在明代,航海中使用庚作为计量单位。明清时一庚约60里。所以耿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单位,而是指船在一个耿内以标准速度通过的里程。耿在航海中的使用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可以和指南针结合起来计算船的位置和速度。

2.关于地形水

在海上航行,必须了解航线的地形和水势,掌握航道的水深和浅滩,才能安全可靠地进行海上交通活动。

明朝人以水为单位,通过汲水来测量水和陆地的深度。明朝人对航海图的绘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宋元时期虽有航海图,但以沿海为主,远洋航行似乎遥不可及。直到明代,航海图的绘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在沿海地区,在海外海洋地区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是明代毛编著的《武备志》中的240幅附图所载的郑和航海图。海图从南京一直画到东非海岸,覆盖了广阔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记录了500多个地名,各地都有针道和星位。对于航行中的峰、岛、滩、石、险,明朝使用的海图显示了如何掌握航线的地形。它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明代航海家对海外航线的地形和水势都有很好的把握。到了明代,类似的对航线地形、水势的具体指南趋于全面、直观,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提高。

3.关于航海天象

观察天空,包括星位、信风和海流的变化规律。

一艘船的航行位置是由拉星决定的。拉星是当时利用天文条件确定位置的导航技术。这是用拉星板观察船上星星的高度,从而确定船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很难提供对地形和水势的有效识别,导航位置往往由天象决定。郑和的航海图附有一张横渡大洋的海图,记载于。

信风的使用。费明辛《星兰占城图》云:“十二月,福建五湖门县开阳,张,与风待十昼夜,以占城国。”马鸣桓的《英雅胜兰·拉曼家》也说,归乡,“待南风顺利,五月中旬返开阳”。说明明人已经掌握了季风的规律。

明朝人也非常熟悉海上天气、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许多这方面的气象记录和歌曲都记载在《与风别·导证法》中,表现了明人对海洋现象的认识和重视,如《月阴风法》、《定潮涨潮落时间》、《论四时电歌》、《四方电歌》等

八、清代前期和中期

虽然清代前中期航海技术没有大的创新,但对海洋地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总结。航海图也是在相当高的水平上绘制的。清代陈伦炯《海国志》中有六幅附图,比以前的地图更加详细、准确。陈《海国志》对世界海况的记载,对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貌和水文航运更为重要。

在导航的应用技术上,基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一般采用三针法,系统掌握航海天象的观测和航海地形的水势,并以沙漏开始计时。与传统的燃烧相比,沙漏更香,太阳和月亮的位置也更准确。清初沙漏的应用表明,航海工具的技术性能和技术水平是在吸收外国航海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

“中国的洋船,不像西方的洋船,是以混天仪,测天衡,时出昼,时测时出,时出湿气而知地方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导航技术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发明家

姓名领域的年代发明简介

石神战国时期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学》——战国时期的一位天文学家,石神的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学》。西汉以后,人们把《天文学》这本书尊为《史记行经》。书中标注了121星的位置,书中还记载了水、木、金、金。

天文学黄隋代天文学家创建了黄,他首先考虑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建立了计算日月视运动速度的等距二次差插值法。同时,他把差年改为差75年。

一行天文,一行唐代大衍历——唐代一位天文学家。他编纂了一部新历法《大衍历》,其中包括十部历法。这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人就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创立了阴阳历。

杨仲甫文学家《李》杨仲甫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天文学家,创造了《李》。他确定了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并且发现回归年的长度是波动的。

罗天文学中国汉代的一位天文学家罗发明了赤道仪,并建立了赤道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天文学宋代天文馆中国宋代天文学家苏颂与韩公廉合作,组建了天文馆和水运天文台,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天文馆。它有8个人高,每层都有门。时间到了,木头人出来报时。(有一个漏水的水壶,后面还有一个机械系统。) 。

辛启娘10世纪孔明灯笼,元宵节辛启娘——10世纪,她发明了松香灯(孔明灯笼)作为战争中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热气球。同时她发明了元宵节,是航空燃气轮机的始祖。

裴秀(224~271)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裴秀在中国第一个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并绘制了龚宇地区的地图。

马俊机械设计三国时期的龙骨水车(也叫翻车)马俊是一位杰出的机械设计者和创造者,他创造了三国时期的龙骨水车(也叫翻车)。他可以不断地提水用于灌溉。结构十分巧妙,被誉为世界之名。

李春大桥设计605~617赵州桥李春—— 605~617,他首创了主拱图上有小腹拱的敞肩拱桥。他设计了著名的赵州桥。

丁环的发明者丁环,汉代长安人,180。他的发明包括钟路祥、长明灯和旋转风扇,被誉为长安的巧匠。

由他命名石油的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提出沈括-1031 ~ 1095。

蔡伦62~121纸蔡伦——62 ~ 121年,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成功造纸。这项发明在2005年被报告给了皇帝。在114上。造纸术间接传到了欧洲。13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发行了波斯第一张纸币。14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卡片随后通过阿拉伯国家传播到欧洲。

毕升1041~1048活字印刷术毕升—— 1041~1048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杜石91~不祥的液压鼓风机杜石—— 91,河南人,首创了液压鼓风机设备,即利用液压动力推动风扇吹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1100年。

濮院三国时期的淬火技术濮院——300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固而富有弹性。

三国时期,孙子算《孙子兵法》经典——三百年。乘除定理的起源题为《物不知数》,他写了一本书《孙子数经》,系统地论述了计数制度。

秦数学家1202~1247创立了“解一次同余的大求导法”和求解一个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平方法。秦——1202 ~ 1247我国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创造了“一元同余”。

中国数学家之撰写的《园林测量海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重述“天元艺术”的巨著。

沈括宋代沈括发现一根细线系在磁针(指南针)的中心,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和发现,它被写进了他的书《孟茜谈》。后来,人们把磁铁制成的针做成指南针和指南表。13世纪游历东方的意大利人凯尔和波罗看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播到了欧洲。

墨子在公元前400年提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论点——公元前400年,墨子讨论了杠杆的平衡,提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