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家希望积极心理学能够“发现和培养天赋和能力”,“丰富正常生活”,而不仅仅是治疗精神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征和积极的教育有望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和埃里希·弗洛姆,倡导与人类幸福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最近,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人类繁荣的理论从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找到了实验支持。积极心理学也朝着一些新的方向发展。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这个领域,积极心理学可以分为三个相互重叠的研究领域:
1,研究快乐生活,或者“享受生活”,考察人的最佳体验,预测,体验正常健康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如关系、爱好、兴趣、娱乐等。).
2.研究更好的生活,或者说“参与生活”,研究沉浸、忘我、快乐的好处,是人们积极参与主体活动时所体验到的。这些条件会在一个人的能力和工作能够很好匹配的时候出现,比如她确定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完成任务的时候。
3.探索有意义的生活,或称“生活归属”,讨论人们如何从比个人更广泛、更持久的某种东西(如自然、社会团体、组织、体育、传统和信仰体系)的参与和贡献中获得快乐、归属感、意义和目的。
在一篇题为“积极情绪的抵消效应”的文章中,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等人假设积极情绪可以抵消消极情绪对心血管的影响。人在紧张的时候,会出现心率高、血糖高、免疫抑制等有利于立即行动的反应。
如果人们在紧张情绪过去后不进行调整,就会导致疾病、冠心病和更高的死亡率。实验室研究和调查都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经历过紧张的人下次回到最初的生理基线。
限制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的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意承认它的人文主义起源。后来他们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很少,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多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家去探索。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即否定消极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心理学是由塞里格曼等著名心理学家倡导的自上而下的运动;
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结合在一起时,就表现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宣扬积极,批判传统心理学,批判消极,忽视了消极本身具有的价值和防御机制的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乏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抽样上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价值取向,忽略了两个重要群体:儿童和老年人。此外,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缺乏重要的纵向研究和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仍然存在困难。第一,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不同,这使得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此外,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些英文单词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意思。例如,幸福可以翻译为快乐和幸福,而福祉的中文含义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使我们在研究相关的西方作品时在概念上感到困惑。
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难免存在一些缺陷,但随着其理论的发展完善和研究的深入,这些缺陷也是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