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轶事
趣闻:老鼠的历史上,有过老鼠娶女人的节日。一般正月二十五晚上,家家户户当晚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的炕上,在黑暗中默默吃着面粉做的“老鼠爪子”之类的食物。沉默的目的是为老鼠娶女人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
根据台湾省民间传说,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的日子,民间剪纸说“老鼠结婚”就是这一民俗的反映。所以,人会早上睡觉,晚上不点灯,不撒米撒盐在地上,不会影响老鼠的喜事。
[牛]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春生》诗:“鞭牛郡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再“争”是两个古老的民间送冬寒迎新年的词。鞭春牛又称鞭牛,起源较早。“李周?”月令》:“掘牛送寒。“后来一直保留,但改春,唐宋时兴盛。特别是宋仁宗颁布《屠牛经》后,鞭笞屠牛的习俗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甚至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有向牛表示哀悼的习俗,称为“献牛为王”。贵州荔枝、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新年。那一天,让牛休息一下,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又叫“牛神节”、“牛王菩萨节”、“牛王祭祀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干活,做了两个糯米糕,挂在牛角上,然后把牛带到水边照看影子,用这种方式庆祝它们的生日。
[老虎]
《钱缪竹枝词》这首诗。清代学者舒威写的《红苗》说:“织丝不给人,转铜鼓与山神争。两情无言,今夜空缺是避阴。”(注:红苗仅存铜仁地区,衣为板丝,为女洪之役。敲铜鼓鼓舞,叫调鼓。每年五月初五,夫妻俩熬夜不敢说话,以为自己犯了虎伤。)阴为虎,谁敢违避阴之俗?如果夫妻俩在五月阴睡在一个房间,老虎会伤害他。
[兔子]
宋·顾涛《清·路易传》:“你是纯兔。”兔子以此为生,属于罪犯。古人称兔肉汤为有罪汤。
在汉族,有生育时忌食兔肉的习俗。因为兔子全身都是缝隙,孕妇孕期禁食兔肉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生时有缝隙。还有送兔子图养孩子的习俗。画面中,六个孩子围着一张桌子,桌子上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张吉祥的兔子图,祝愿受捐的孩子一生平安,未来步步高升。
[龙]
中国的许多民间节日都与龙有关。宋代诗人吴在《梁璐梦》中描写了南宋时期的龙灯:“元宵节之夜...草扎成一条龙,盖着青帘,灯烛千万盏,状如双龙。”农历2月2日是汉族的“龙抬头节”。民间传说认为,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龙在这一天抬头,以后会有更多的雨。阿明沈邦所作《万部杂记》记载“二月引龙,烟百虫”:“万人谓二月二为龙头。村民们用灰烬将布料从门外铺到厨房里,并绕着水箱旋转,这被称为“画龙回头”。“用面条铺煎饼,熏床使虫不生。”由于我国北方干旱少雨,龙被引入家中,为了有个好天气,所以也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大仓库满,一个小仓库流。在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和龙林的煎饼,龙耳饼等等。
[蛇]
由于闽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各种蛇类繁衍生息。如果在家里发现了一条蛇,那是杀不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安全的,谁进了家门就预示着家里的安全。如果你发现路边有几条蛇盘绕在一起,你应该迅速扯下你的一个扣子扔掉,以表示你的悔恨,然后像没看见一样走开。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大逆不道。贵州人每年都要避雷,否则那一年蛇虫成灾。民间有句话叫“惊雷起,虫蛇成群。”
[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马的民俗。
春祭妈祖,夏牧,秋会马步,冬望马步。妈祖是天帝,天上的马星;放牧首先是开始教人放马的神;马会是马厩里的土地神;而马平是马灾之神。汉人信仰马,农夫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献祭。祭品是一整只羊。
蒙古族有马奶节、赛马节等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底举行,为期一天。这一天,牧民们穿上节日盛装,分别骑上马匹,带上马奶酒,赶往指定地点准备节日食品。赛马在太阳升起时开始,参赛的马是两岁的小马。比赛结束后,人们分别就座,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尽情地唱歌喝酒。直到夜幕降临,人们才随着闲暇散去。
[绵羊]
“羊”和“香”都有假期。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羊吉祥,所以用之以吉祥。”汉书?南越记载:“韦陀之时,有五色羊,认为吉祥。”广州,被称为羊城,起源于一个美妙的传说:在周懿王,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和六串谷穗来到楚亭(广州的古称),并把它们献给人们,希望这里永远不会发生饥荒。神仙的话消失了,羊变成了石头。《广州纪》记载:“战国时,高古为楚相,五羊持穗于楚朝廷,故广州的厅堂、梁上绘五羊造像,亦作粮袋。”
[猴子]
《搜神记》载:“楚王游园,白猿在云端。王令山射了它,箭数了数,猿猴嘲笑它。是贱命,弓触贱,猿将持木而叫。”这只白猿能把箭一个个打掉,还能笑。弓箭手拿起弓,白猿知道不好,抱住树叫。在这里猿被拟人化,就像进化论告诉人们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汉族人普遍认为猴子是吉祥物。因为猴与侯谐音,所以在很多画面中,猴的形象就意味着封侯。比如,一只猴子爬上枫树,挂了一枚印章,意思是“封天气,挂印章”;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意思是“马上封侯”;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者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表示“世代被封”。
[鸡肉]
古代的计时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公鸡在早晨啼叫,报告新的一天的开始。它不仅是农民家庭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期,著名的函谷关是以鸡鸣为基础来开关的。孟尝君落荒而逃,面对紧闭的城门,担心追兵会在他身后到来。食客中有学报晓的腹语者,一次叫遍所有鸡,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作为经典流传下来。
古代汉族有“杀鸡”习俗,流行于浙江金华、武义一带。每年的七月初七,当地人都会杀公鸡,因为当晚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如果没有公鸡来宣告黎明,他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狗]
宋代朱编《曲虎旧事》记载了一个因为皇帝是狗而禁止宰杀狗的故事:“范在崇宁初期说,‘十二生肖之神,狗在陛下之命位。现在京城还有人屠狗,取缔为宜。“因传令,天下禁止养狗,悬赏两万。泰学生第一次听说时,有一个面向大众的宣言说:、、冯、迁居朝鲜时都生了孩子,但在那个年代,禁止牲畜和猫是闻所未闻的其间,有个好论辩的人,在暗中窃窃私语:‘狗在五行之中,其息上课有其位。现在,他们使用禁忌的装置使它们变得有价值。如果真是这样,就像洪范说的,他们会担心那些不会说话的人。"
在过去,汉族人有“放狗”的节日习俗。“毛狗”就是狐妖。根据传说,魔鬼在正月十五从拜月蜂拥而出,扰乱众生。这天晚上,人们搭起一个狗棚,放火烧了它。同时,他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驱赶邪灵。
[猪]
猪又叫“乌金”、“黑面郎”、“黑爷爷”。据朝野报道,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之为“武进”。唐代《云仙杂记》引《成平旧编》:“一黑面郎,亦称猪。”在中国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饲养了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与现在家猪的形态非常相似,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猪的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