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因为中国的史书上没有专门记载筷子的发明,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具体时间。但古籍《韩非子·语劳》中记载:“前者为象,而姬子可怕。”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若为大象,姬子叹曰:若为大象,必为玉杯。”
“筷”(即帮助,意为帮助吃饭)是秦汉时期筷子的名称。(我不知道在家乡讲筷子的读者有没有这个名字。换句话说,筷子是在商纣王使用的,所以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
既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那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发展和它所包含的一些文化知识吧。
“筷子”的发展
安徽贵池历山惠家冲窑出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物筷子:青铜筷子。考证认为属于春秋时期。也就是说,当时筷子是贵族皇室使用的,并没有到普通百姓家庭。
筷子真正开始普及是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奴隶主的贵族统治,皇室的地位逐渐下移,“筷子”作为传统的贵族餐具,与其他文化习俗一起流入民间。
同时,汉朝建立后,战争结束,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饮食习惯也趋于干净整洁。与过去不同,筷子的使用普及了。
自秦汉以来,筷子材料的使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如竹、木、金、银、铜、陶瓷、玉等。当然,竹子和木头仍然是使用的主要材料,因为它们的制造成本较低,并且它们大多用于普通人的家庭。其他材质的筷子,如金、银、陶瓷等,多用于皇室和有地位的大户人家。
明代筷子的形状发展为“圆头”,筷头为方形;圆脚是指筷子的底部是圆的,这种形式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筷子的变化主要在其制作工艺上,如竹木镶银筷、象牙镶银筷、红木镶银筷、蓝宝石镶红金筷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在外观上表现出美感。
中国的“筷子”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礼仪古国,体现在各个方面。即使是筷子这种普通的用餐工具,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筷子的形状来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形态的认识,即“天地为圆”,“圆”代表天,“方”代表地。在这种认知的世界观中,对筷子的使用还有另外一个要求:拿筷子时,拇指在食指之上,中指在中间,无名指在小指之下,寓意天、地、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除此之外,筷子还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太极”和“阴阳”观念的坚守。
所谓太极是指:1。而阴阳指的是:二。
太极分阴阳,即一分为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阴阳结合就是太极,也就是阴阳结合代表一个完美的结果。
这种太极和阴阳的观念,无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哲学观,体现了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同时,这种哲学也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餐厅,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叫服务员:“一双筷子”,那一定是中国的,如果我们说“两根筷子”,那一定是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