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雕刻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刻字是殷的甲骨文、周的、秦的石刻等。凡是刻在金、铜、玉等材料上的字,一般称为“进士”。印章包含在“石头”中。Xi印章的起源,或商代,或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据遗物和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起初,它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的范围扩大,用以证明掌权者的权益,被掌权者持有,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玺,大多来自古城遗址、河流、古墓。有的在流亡时被战争中的战败者抛弃,有的在战场上被战死者抛弃。当时的惯例是发动机上交战场上缴获的印章,官员在转移岗位死亡后必须摘下印章。其他很多,比如有名字的官帖,吉祥印,萧印等。,一般都是祭祀品,不是实物。其他战国时期的陶器和标准量具,以及一些诸侯国的金币,都被印上印章,并记录有工匠的名字或图标性质的符号,也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总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时期的古印。这些古代印章的许多文字我们仍然不知道。朱温的古玺大多配有宽边。印章的笔画非常精细,都是铸造出来的。白语古篆多加边条或中间竖格,字铸凿而成。官印除了有司马、司徒的名字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也刻有吉祥的文字和生动的实物。
印章的历史和识别
经历了南北朝,你征服我,割据我,历史终于再次脱离了狭隘的瓶颈,豁然开朗。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古老的篆刻艺术并没有重现辉煌。历经800年,以古朴挺拔的苗印为基础的秦汉印刷风格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九叠文章主宰了公印,公印失去了领先篆刻艺术家的地位。数百年来,实用道路上的机械蜿蜒,终于被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璀璨火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的创新。※
继秦之后,隋朝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和样式的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竹简从日常生活中彻底退出,以及纸张在政府文件中的广泛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竹简上所能获得的狭窄平面,边长也从2.3厘米(秦汉时一寸)左右突然增加到5.4厘米(隋代时两寸左右)。由于印章数量的增加,公印并没有像秦汉那样印上官名,寄给官员本人,而是寄给官员所代表的官署,完成了从官印到官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戴,变成了一个盒子,放在政府办公室里。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压制篆泥而转向纸帛,篆泥时代终结,朱时代来临。墨水(通常是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突出实用性的目的,公印也由秦汉时期的阴文改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章主要分为铸印和凿印两种,所以苗印的使用是公平而严格的。隋代的公印是用薄铜片制成,然后焊接在印面上,所以又叫平条印。它印出来的字大多是圆形和弧形的。为了填满宽大的印刷面,将字和笔画任意重叠折叠,发展成九折文字。
第四,秦汉时期,官印从来不交钱。从隋朝开始,官员们就有了印刻钱的习惯。隋公印三例,均刻有铸造时间,如“灌阳郡印”、“开十六年(596)十月十五日制”。
唐代的公印主要继承隋印的特点,略有发展。
首先,出现了“宝……‘吉’和“朱吉”等新的印章名称。
其次,唐初的纽扣式印章,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扣,到宋以后的针扣,又上了一个台阶。鼻钮上扬,钮扣逐渐发展成垂直的长方形。到了晚唐时期,印章已经消失,完全演变成一枚纽扣,如Xi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唐代“牛倩宅印”。
三是印章背面刻有楷书,如唐代“武义郡守印”背面刻有“武义郡守印”字样,已不像隋宫印背面。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类型,即藏印和斋官印。
※宋代印章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抄袭五代旧印。公印重铸不久,印中嵌有“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九八○年的“东莞郡新铸印”。所有的官印都是铜制的,大小根据官阶不同而不同。
宋初公印的印章与印边厚度相近,后来印边逐渐变宽。比如989年的《龚升侯钰七都朱姬》印边比印边宽了近1倍,达到0.1厘米。至南宋丁敬元年(1260),铸印,印边宽0.3厘米。
宋公印不再像隋印那样用扁条法制作,而是直接铸制,印章的笔画也没有隋唐印那么宽。矩形手柄按钮没有穿孔。
不像隋唐时期,公印偶尔会有欠费。北宋初年,公印上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份。如“东关县新铸印”刻有“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之后,同时刻上了同样负责发行铸件的“少府监”的名字。如“鲍杰弟一百三十弟六将使朱姬”。南宋时,官印转至司文书院,后款中的“少府监”改为司文书院。
靖康元年(1126),靖康之灾后,宋朝官员仓皇南逃,多枚印章丢失。南宋重铸公印,但印前加“行哉”二字,或赐爵位以区别新旧(《宋史?俞福之”)。
※下辽金元恭印章的样式
宋朝时,在中原与汉政权对抗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被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和金,最终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宋代公印制度的影响,但也创造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印章中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是用西夏文印的,辽、元是用汉文印的。有些是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写的,而金公印是用中文写的。
1.西夏工银
西夏(1038-1227)是党项建立的政权。它的文字吸收了中国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锣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印章基本都是方形的,宋辽金元也不例外,唯独西夏印章用的是圆角。
第二,自隋唐以来,朱温的官印已经流行了四百年,但西夏的官印却全是白字,笔画和边框都特别粗。其印文吸收了宋代流行的九折文的特点,印面均匀饱满。
第三,打印的文本从两个字符到六个字符不等。其中“首领”二字印的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90%。西夏的“首领”二字是上下排列的,与汉人不同。
第四,一般情况下,宋代官印中只刻年、月(有的精确到日)、机构。而西夏的官印是把铸造日期刻在印章背面左侧,不记得年月日,更不记得铸印机构。牛油印背面刻有持有人姓名,这在汉代公印制度中是从未有过的。有时后扣顶上印西夏宫,刻西夏文?“商”字明显受宋、印的影响。
2.辽银
辽(916 ~ 1125)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其民族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人和Xi人。为此,辽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辽史?关白制度”)的原则,实行南官、北官并行的制度。公章也分别使用汉玺和契丹两种文字。契丹语分为契丹文字和契丹文字。
契丹语是辽沈叔五年(920年)在隶书中加减一半汉字而得。1125金灭辽,一直沿用到金明昌二年(1191),历时300年。明清以来无人知晓,成为真正的“绝学”。
3.金代公印
金朝(1115—1234)由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曾与南宋、西夏站在一起一百多年。
建国之初,用的是辽、宋的官印。郑龙元年(1156),海陵王对金朝官印进行了改革,恢复了辽宋旧印。王海玲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成为典型的金朝时期。公印铸造精美,外观光滑,气孔和毛刺少。金印背面左侧一般刻有印制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宫礼部等。右侧刻有年月。印章的名称或序列号刻在印台的侧面。如公元1200年,印台左侧镌刻金字“Couprie根须刺寻印”,印背右侧镌刻年份“永安五年闰二月”,左侧镌刻印署“礼部所制”。
晋朝后期,内忧外患,迫使晋廷扩军加官,结果同样——?同级军事哨所、军事机构的公章数量猛增,同名公章不得不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种体系,即五行(金、木、水、火、土)体系和千字体系(天、地、玄、黄、空...).这种编号印章主要流行于晋末魏王绍至爱宗时期(1209 ~ 1234)。
4.元代公印
元朝(1271—1368)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它是用中文和巴西巴语印刷的。前者在八思巴文字颁布前的元初使用,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至元-::年(1265午)出土的“武平县卫司印”,印文为标准的汉文九折印。
元朝六年(1269),忽必烈命佛教大师八思巴创制了拼音字母——八思巴,即所谓的“蒙古新文字”,公开印刷的汉字越来越少。八思巴原是藏传佛教沙宣派的国王。与辽、金、夏文字不同,他创造的新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与汉字无关,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字印刷吸收了宋印九折文字的特点,极其对称整齐,棱角分明。元代八思巴文官印的一大特点就是后面的项目都是汉字,这也是我们今天鉴别八思巴文最重要的依据。
元恭印面的一大特点是边距加宽,有时可达印笔画宽度的6-10倍。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同宽,后不断加宽印边。
※明清印章的特点
明代(1368 ~ 1644)皇帝和皇宫的宝物都用玉玺密封。这种篆书称为“正宗篆书”(清?陈峰《密阴书》)。玉宝放弃了宋代的九重天文,追溯到唐代以上的玉玺,意味着禁锢公玺的九重天文冰山已经松动。
另外,明代的柜子上印着玉玺,直扣,一寸七分方,六分厚;普印用的是柳体、平羌、平蛮、正西、镇朔等普印文字,都是用银印的。
纽扣,方三寸三分,粗九分;其他100枚官印全部使用九叠字,铜印为直扣,所占比例最大。例如,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故宫博物院制作了“多为统帅、使者”的印章。
到了明代,直钮由宋代的长方形板钮改为上小下大的椭圆形柱钮,并加高至8厘米左右,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印柄”。明代的官印刻有年号。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的时候,九重文中所谓的“九”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是极多的。可能没有九折,也可能只有五七折,也就是一个字横向画的层数。但明代的九层文,大部分确有九层横画。
到了清代,官印的分类也很严格,一般都会增加印章。其字体有蒙古楷书、满文、汉玺等。最常见的是汉文和满文的对比同时出现在印刷面上,这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汉简篆书中,九折篆并不十分兴盛,有玉玺、挂针、柳叶、芝英篆等。
密封件的类型
印章的种类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公章和私章。
公章:公章。历代官印都有自己的体系,不仅名称不同,而且形制、大小、印章、钮扣都不一样。印章由皇室颁发,代表权力,用以区分官阶,显示骑士等级。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慎稳重,比较方,有鼻扣。
私印:公章以外的印章的总称。私印体系复杂,从词义、文字排列、制作方法、印刷材料、构图形式等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类别。
1.从词义上看,有:
姓名号码印刷:刻有图像的人的姓名、表字或号码。多一个中文名,就印它的三个字,没有“印”就印。唐宋以来,以朱文为正格,也有人在姓氏下加“师”字。现代人也有笔名,也属于这一类。
斋官印:古人常以自己的房间、书房命名,常以此为印。唐·李沁有一枚“端室”印,这大概是此类印中最早的一枚。
书印:印章名称后加“通知”、“白事”、“声明”者。时至今日,还有那些“告别”、“诚心盖章”、“点头”的。这种印章是专门用来交换书简的。
收藏鉴赏印章:这种印章多用于书画文物的遮盖。盛于唐代,胜于宋代。唐太宗的《贞观》,玄宗的《开元》,宋徽宗的《宣和》,都是用来书画的。收藏邮票上加有“收藏”、“收藏”、“藏书”、“藏画”、“珍玩”、“秘玩”、“书籍”等字样。鉴赏类增加了“鉴赏”“鉴赏”“鉴赏”“鉴赏”“欣赏”“看一看”“眼睛”等词语。修改后的印章上增加“修改”、“考试”、“考核”、“鉴定”字样。
吉祥语印章:印刷文字镌刻吉祥语。如“意”、“日利”、“大运”、“长乐”、“长运”、“长财”、“宜子孙后代”、“健康长寿”、“永安”、“日得千石”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秦朝有个小印章。病除,永康休,万寿宁”。还有人在名字上附加吉祥文字,这在汉代的双面印刷中比较常见。
成玉玺:属于闲章之类。印章上刻有成语,诗词,或怨天尤人,风流,佛道,一般印在字画上。成玉玺盛行于宋元时期。说贾思道有“先贤而后乐”,文家有“赵希玉家明”,文鹏有“窃我老彭”,都是《离骚》里的中文,让人忍俊不禁。成语进入印度是从秦、汉、冀三种文字的印刷演变而来的。作为一个临时游戏,要有意义,要优雅,不能捏造。
小篆:又称“象形印”、“图形印”,是刻有图案的印章的总称。在古代,小篆一般刻有人物和动物的形象,材料多样,有龙、凤、虎、狗、马、鱼、鸟,以简取胜。萧篆书多为白描,有的为纯图,有的加字。在中国印章中,龙虎或“四灵”(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附在名字后面。
印章:又称“花章”,是刻花写名的标志,很难仿制,因为是作为取信的证明。这种始于宋代的印章,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长方形,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华府,也称为“和“元戳”。
2.从文字排列来看,有:
白色文字印刷,朱文字印刷,朱白色交替印刷,回文印刷
3.从制作方法来看,有:
铸造印刷、雕刻印刷、切割印刷和喷射印刷
4.从印刷材料来看,有: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牛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天,有木材密封,塑料密封和有机玻璃密封。
5.从构成形式来看,有:
单面印刷、双面印刷、六面印刷、母版印刷和叠印
印章鉴赏
印章的审美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物质美。印刷艺术之美可分为印刷、印刷、印刷谱、印刷装饰四个部分。
※印章鉴赏
欣赏篆书,首先要掌握书法、构图、刀法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然后理解篆书内容所蕴含的意趣、寓意,再去细细品味,慢慢体会。
书法
一直很成功的艺术家都很重视书法。上一章我们已经了解到,“不出错”是保证印章升值价值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书法是书写的艺术。如果你连阅读都不会,那就没有艺术欣赏。印章之所以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和喜爱,正是因为他的难,以及他的难所带来的挑战。容易得到的东西,既没有挑战性,也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升值价值。对于鉴赏家来说,认识篆书已成为首要任务。乍一看,篆书有点奇怪,但其实很好学,很难掌握。篆书的发展以“形”为中心。虽然后来成为了“形象”,但探究其起源总有摸得着的痕迹可循,所以篆书从一开始就是艺术的。
一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
印刷文章的方法是字与字之间的位置排列和整体布局的方法。合理的规章制度能给人高品位的享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能让人一看就知道细节不足甚至是假的。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诚实、慷慨和正确。中、印的大部分条条框框都是以此为基础,并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以便用于谈判和琢磨。
(烹饪中的)切割技巧
古人雕刻铜玉,难度大,难度高,其工艺更为复杂。好的石头极其适合受力,就像好的纸张受制于笔墨,铁笔走过的地方,石屑散落,呈现出自然开裂的效果,留下线条的痕迹,带着古拙苍劲的石头气息。刀法大致可以分为打孔刀和切刀两种。出拳刀法动作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的笔法,能显出苍劲的气势;切割刀动作缓慢,用短距离的菜刀连续切割,一步一个脚印,就像书法中的用笔一样,能表现出苍劲、凝练、厚重、稳重的气息。有时候两种刀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兴趣和意义
我们知道,历代的许多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度人还兼作画家、书法家。他们往往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或粗话作为休闲篇章的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妙趣横生。我们在欣赏这类句子的时候,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特别有意思。
※边境货币的升值
界段是刻在印章表面或周边的姓名、年、月的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的碑文,“段落是凹字,知识是凸字”。但在篆书领域,无论阴阳,通常被称为界段或和,很少有人把一枚篆书在阳中的和称为“界识”。
古代印章很少,文鹏开创了双刃书法的习俗。自此,印家大显身手,使印边迅速成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与绘画题跋同等的作用。在一笔一画的雕版中,也展现了印度艺术家高超的刀法和高超奇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除了用于欣赏书法、碑刻、艺术品之外,印章的一些笔触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或记录或抒发情怀,或谈论艺术或品味,让人着迷,让人思考那段古老的爱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仅仅指印章,还适合笔法。两者都有金铸玉雕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激起我们无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尽的意义。
※印刷音乐欣赏
印谱是印章和钱币识别的载体。钱拓精美的印谱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优秀的作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道光年间,印谱的印章只有着墨和着墨,没有着墨。直到西陵篆刻艺术繁荣的后期,林云楼才用拓片的方法印出赵的墨迹,放在印谱后面。从此,大家纷纷效仿,蔚然成风。印谱的刻制分为两步,一是印文的刻制,二是印章的着墨。朱中印刷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有光泽,无油不变质,厚重均匀,有立体感。朱仲的印谱历久如新,鲜艳宜人。墨水拓印的操作比较复杂。一方面需要有熟练的技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一般来说,印谱都是先搓墨,再烫金朱。墨分墨拓片和蜡拓片,蜡拓片不如墨拓片细腻清晰,只能满足燃眉之急,不适合做谱。墨拓按墨的浓淡可分为“乌金拓”和“蝉拓”。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平淡清晰,不吝惜优雅。印谱的流传直接关系到印文和钱的表达,所以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之说,可见印谱拓的重要性。精美的印刷和装订,简洁大方,纸张采用纯皮纸、单张纸甚至历史纸。每种纸每种行业都有印刷,主触和朱丹轩墨相得益彰,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以研究讨论,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