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是什么星座?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大明星,他们是怎么死的?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出路。这句话用在郭子仪和李光弼身上是恰当的。他们两人被称为“李郭”,作为唐代巨星中的双子星,为挽救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两位盖世英雄的结局完全不同。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在古代,那是绝对的长寿。李光弼死于抑郁症,享年57岁。他临死前说的话,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

我们来看看小品里的话,“他们也是帝国的英雄。为什么最后差距这么大?”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一)他们功勋的比较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和党项的入侵。

公元757年,郭子仪领兵夺回长安、西京、东都洛阳,以加司徒,加封护国公称号。

公元758年8月,挟书记处之令。

公元759年5月,因对襄州之败负有责任,被解除军权,为闲官。

公元762年,太原、江州兵变,郭子仪为汾阳王。他出江州平定叛乱,很快就被解除了军权。

公元763年冬,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开郭子仪,吐蕃占领长安10多天。吐蕃听说郭子仪与唐军关系密切,立即逃离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的一个官员溥古怀恩造反,率领吐蕃和回纥入侵,郭子仪骑社回到回纥首领那里,劝说他们联合起来,击破吐蕃。

李光弼: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超起义。

评价:纵观光荣的战争历史,郭子仪经历了许多战争场面。

然而,在最关键的安史之乱期间,由于邺城之战中一股不知名的“妖风”,唐军战败。最后,郭子仪承担了责任,被解除了军职,李光弼接替了他的职务。

所以后来是李光弼演主角,郭子仪成了看客。总的来说,李光弼在军事成就上明显超过郭子仪。史书记载李光弼“战功升为中兴第一”(《新唐书》),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PK结果,李光弼略胜一筹。

(二)军事指挥艺术

郭子仪: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命为硕放的特使。他带领部队收复了两座城市。

公元763年冬,吐蕃入侵,领兵收复长安,郭子仪独自骑马去见回纥首领。这里只体现了郭子仪的个人英雄主义,战斗以直白的方式展开,没有惊人的亮点。

李光弼:在收复常山郡的战斗中,李光弼派兵用长枪组成方阵,弓箭手和弓箭手掩护。这样的安排,史思明的骑兵优势无法发挥,被一举击溃。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经典阵型方法。

保卫太原,发明“地道战”,以“火牛阵”击败蔡喜德,巧施“美马计”,挫败史思明河阳。

《旧唐书·李光弼传》更是直接,说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都比李光弼“或有罪”。虽然这个评价有些高,但必须承认,他的兵法指挥在中国军事史的长河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PK的结果,李光弼彻底赢了

(三)治军手段

郭子仪:因为他在军队中能与士兵融为一体,所以他有很高的威望,能起到召之即来的作用。后来布古怀造反,郭子仪挺身而出,老部下纷纷叛逃,可见其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弼:他治军威严有效,威武制服部下,但总有猜忌和恐惧。他领导的军队无法真正团结一致。后来怕被宦官陷害,不敢入朝,形象大打折扣。

PK结果,郭子仪明显更胜一筹。

(4)胸怀和气度

郭子仪:他一生中多次被谗言陷害,被剥夺军权。襄州战败,被宦官于朝恩诬蔑,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郭子仪,使郭子仪被革除军权。郭子仪接受了。

由于嫉妒郭子仪的突出战功,于朝恩命令人去挖他父亲的坟墓,大臣们担心他会造反出兵。郭子仪进入朝鲜后,唐代宗告诉了他这件事。他流着泪说:“我带兵久了,不能禁止士兵破坏人民的坟墓。其他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没有人反对我。”

后来,于朝恩请郭子仪吃饭,宰相袁载派人告诉他,于朝恩会对他不好,他的手下也要求跟他走。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孩子。

余朝恩问:“为什么追随者这么少?”

郭子仪告诉他他所听到的。余朝恩感动得哭了:“你不是长辈,能不疑神疑鬼吗?”

李光弼:作为北都太原留守,崔忠不敬,李光弼小题大做,杀之以霸。

就在接收北军之后,张勇基想念郭子仪,发了一些牢骚,说了一些出格的话。李光弼趁机杀了他恐吓三军。

后来,二把手顾带着五百名胡人骑兵来见他。将军们的相互信任令人怀疑。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曾在我们华北时代的指导下工作过,他们相处得不好。虽然他们是同桌吃饭,但是他们互相盯着对方。后来,郭子仪接替安·司舜担任节度使,李光弼有意离开,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命令郭子仪率领一支远征队去东方。李光弼进官邸见郭子仪,说:“我宁愿死,但请原谅我的妻子,孩子。”

郭子仪立即从大厅里下来,把李光弼抱在怀里,流着泪说:“今天的国家陷入了困境,连皇帝都抛弃了它,投靠了。没有你的帮助,我怎么出兵打仗?现在是自私的时候了!”

于是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崇拜,密谋破贼计划。

郭子仪在这件事上的心思可见一斑。李光弼永远是君子腹带小人心,心胸明显太小。

PK结果:郭子仪完胜。

(5)忠诚

郭子仪:公元763年7月,吐蕃向唐朝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长安。唐代宗迅速任命雍王施立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力量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郭子仪被剥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军事权力,住在家里。国家一号召,他立刻带着自己的二十个秦冰上了前线,最终打败了吐蕃军队,收复了长安。

公元765年,普谷怀恩叛乱,率回纥、吐蕃入侵。郭子仪想独自骑马进入维吾尔人的营地,但他的手下劝阻了他。

郭子仪说:“如果我们今天和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死在战场上,我也会真心实意地去联盟。如果他们能接受,那将是所有国家的幸事;如果我接受不了,就算我死了,全家人也能挽回。”

之后,他一个人骑马进营,骑着他的马到了耀哥洛,同时“避枪,释甲,掷枪”,也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头盔、盔甲、武器都扔掉了。最后在他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回纥联合唐军对付吐蕃,取得了大胜。

李光弼:吐蕃入侵长安时,唐代宗弃都逃往陕西,并向四方发函。一个多月来,我们的使臣都因为痛恨宦官专制而对朝廷不满,但他们都没有动。没有派一兵一卒去关中!

唐代宗急于给李光弼写一封信,要他去山西。他怕被余朝恩之类的人陷害,所以没去。后来,吐蕃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回到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找了个借口,回到徐州收租收税。

后来,唐代宗致信李光弼,要求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于朝恩和程的伤害,但他还是没敢去长安见他。田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为改观。

但此时,对他不放心的唐代宗却带着母亲到长安祭拜,其意昭然若揭。结果徐州的李光弼临死的时候,下属问他死后的安排。他叹道:“我在部队多年,不能回家赡养母亲。是不孝。我还能说什么呢?”

PK结果郭子仪

总评:郭子仪是一个忠实保护上帝的忠臣。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然后可以说是一个慷慨的战士。

李光弼政治眼光短浅,忠诚一般,疑心较重。只是一个杰出的战士。

所以最后两个人的结局很不一样。无论其历史地位和名气,郭子仪比李光弼高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