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乐清三雕黄杨木雕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与温州隔江相望。乐清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主要材料的观赏性圆雕艺术,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潘阳镇后横村、南街村、柳市镇、乐城镇,并流传到温州、永嘉、杭、沪等地。
2208年,乐清市向阳镇以黄杨木雕重新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杨木雕因雕刻的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直径只有15 cm左右,所以说黄杨木千年难长,很难发出拍子(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刻雕像和佛像的民间艺人发现的。偶然的机会,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滑,质地细腻,色泽黄白象牙色,随年代而变暗,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雕刻小圆雕的最佳材料。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朝末年一个叫叶的牛郎发明的。叶是浙江乐清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里有一位老人在雕刻佛像,他立刻被老人的技艺吸引住了。他干脆跑出庙,把牛绑在树上,挖出一块黏糊糊的泥,坐在庙门口,偷偷学起了造塑。这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见叶聪明好学,收他为徒,教他圆雕、泥塑、绘画、贴金、浮雕等五项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他掌握了这项技能。一天,叶在乐清县宝台山看的塑料佛像。庙里一个道士折了一根黄杨木,让他用黄杨木雕一个如意钗。在雕刻的过程中,叶发现黄杨木坚韧,质地细腻,色泽不如其他木材,是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中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现代叶嘉黄杨木雕诞生了。
乐清黄杨木雕始创于宋元,盛行于明清。乐清木雕品种齐全。在坚持传统,保持黄杨木雕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从单雕发展到群雕,从普通的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加精湛,作品更加完美。
黄杨木雕主要产于浙江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流行的元宵节时用木制龙灯装饰的小雕刻佛像。到了清末,发展成为以精致著称的精美工艺鉴赏品,用于人们的案头装饰。作品受晚清文人画造型风格和线条的影响,具有刀工简单圆润、精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考虑现实、富有诗意的特点。大部分内容和主题表现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由于温州靠近山林,艺人可以就近取材,极大地方便和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最终形成了优秀的黄杨木雕刻传统风格和技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镂空技法,这是形成形象生动精美的黄杨木雕刻作品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和伊娜、
著名的温州民间雕刻大师朱子长(1876-1934)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结合黄杨木的特点,运用独特的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极大地促进了黄杨木雕刻的发展。他的《捉迷藏》、《五子幸福与阿弥陀佛》、《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精致质朴的名作。1909年,其作品《吉典和尚》获南阳劝导大赛一等奖,后人称赞其作品刀工流畅,衣纹轻盈,造型生动,人物清新畅快。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外交通十分便利。自1876中英烟台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已经成立了一家出口手工艺品收购行,经营规模很大。此外,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都具备,黄杨木雕发展出现了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刻制作的艺术家和以朱子长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建国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拼布雕刻、群雕、镶嵌雕刻等多种圆雕技艺,并将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黄杨木雕界还有以王凤佐、郑相奎、叶润洲等名家为代表的几个乐清黄杨木雕家族。传承人主要有: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荣誉称号的1人,他就是王;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4人分别是高公博、于、王、于;获得浙江民间艺人称号的5人分别是王、王、郑胜宁、、郑;曾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郑盛宁、牟、王度才、叶圣龙、、吴、郑等颁发。
但在旧社会,黄杨木雕和其他民间工艺一样,由于当地人好学、工人艺差、商人困财、农民懒耕的困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艺术家受到了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真的是没有蒿的墨面千条。解放前夕,黄杨木雕濒临灭绝。
解放后,沉寂之地的黄杨木雕犹如春天的枯树,重新获得了蓬勃发展。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乐清县的9名失业艺人和王、叶润洲、、王度才、叶等9名民间艺人在乐清翁垟成立了以王为组长的黄杨木雕生产队。很快就扩建成了艺术雕刻厂,很多老艺术家也开始这样做了。为了提高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国家经常派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到工厂进行辅导,还先后把工厂的19名青年艺术家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深造。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术研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陈旧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到错落有致、群雕。1951期间,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家们大胆创作了园林雕刻与浮雕相结合的大型海外展品,他们将传统浮雕与园林雕刻巧妙结合,以群象的形式大胆反映丰收景象,这些都突破了旧有的表现手法,使著名的乐清黄杨木雕技术向前迈进了一步。粉碎“四人帮”后,工厂成立了创作小组,开办了工人业余艺术学校,组织青年雕塑家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能,使青年艺术家的技术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还参加了全国和国外的展览,赢得了良好的评论。工厂木雕产值比建厂时增长了70多倍,他们的产品销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杨是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矮生常绿灌木。俗话说,千年难种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木很难生长,一岁时只有一寸长,遇到飞跃就会退缩。乐清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在闰年,后退和缩短是描述其生长迟缓。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有3~5寸左右,适合雕刻小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滑,纹理细腻,硬度适中,呈黄亮色。黄杨木经过精雕细琢,可以媲美象牙雕刻。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由浅入深,给人一种简洁、美观、独特的感觉。
木雕工具包括泥锤、雕塑架和粘土塑料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料刀。用于粗加工的工具有锯、木锤、铁锤等。雕刻用的主要工具是錾,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分为斜錾、三角錾、平錾、圆錾、钢錾、反錾、反錾、斜錾、针錾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更为细致,分为素描、塑造泥稿、选木、操作粗坯、雕刻实坯、仔细修边、打磨抛光、精雕发纹、打蜡抛光、配足盆等十余道工序。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湛的技艺,能使作品空灵、精致、典雅、美观,产生动感。
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造型理念、技法、程序各不相同。一是传统类,以单个人物造型为主,也有群雕或拼布雕;二是根雕,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采用根雕造型;第三种是劈雕,将不能用于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劈开后的自然纹理进行雕刻,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不需要精心雕琢。传统雕塑有人物模型,材料类型要与之相适应,所以有泥塑起草、选材、敲坯定型、实体坯体冷冻等程序。根雕则在构思上足智多谋,灵活多变,不一定非要泥塑成稿,但要注意保持根部独特的造型意义,而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肌理的造型上。
黄杨木雕的著名艺术家有王凤佐、郑相奎、叶润洲、王等。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讲究简约、质朴、生动,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则擅长精湛的雕刻技艺。乐清的高公博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在从事黄杨木雕和树根雕创作研究的同时,还发展出了全新的黄杨木雕木雕技术,被誉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尴尬。乐清黄杨木雕充分展示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如明代木雕圆润、简洁、流畅的切割方法;清朝的木雕清晰流畅。黄杨木雕刻的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精细程度和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技术无法替代的。
如今,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了危机。同时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情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定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进行抢救和保护。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项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黄杨木雕《好年景》(郑作品)入选国家邮政局2005年中国邮政贺岁(获奖)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