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在古今中外的逆境中成长。
就成功而言,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古英雄穷,纨绔子弟少而勇士多”,因为顺境中的人容易迷茫,往往贪图享受,不知上进,不知苦难为何物。而一个没有野心,没有企业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身处逆境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历经磨难,一次次与命运和困难抗争。为了走出逆境,他们大多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目标。人没有压力不会抬头,没有动力不会奋进。一旦两者兼备,就会发挥出惊人的潜力。这恰恰是富贵人家一般不具备的。
当然,既然环境是外因,也不是顺境的人都成不了才,更不是逆境的人都成不了才。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顺境中的人都能立下志向,不求安逸地努力,又何必担心自己成不了才呢?相反,身处逆境的人如果受不了苦,就会抑郁,甚至被吞噬。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在逆境中获得了成功。他和司马迁一样,因为李陵一案而锒铛入狱,蒙受了极大的屈辱,但他最终熬过了磨难,写出了辉煌的巨著《史记》。另一个例子是张,一个现代中国人。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瘫的巨大转变,却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他反而把它变成了动力,努力学习,完成了很多健康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和李政道...在逆境中成功的名人不计其数。北京宏志班的学生都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它们就像野外的草,历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可温室里那些“花”的生命力又怎么能和它们相比呢?
“天将降大任,人必先苦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体魄,空其身,为所欲为,故不能忍耐。”似乎不经风浪就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看不到彩虹;不经历苦难就无法成就大事。所以,年轻人,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克服困难。就像他们说的,“苦难是一所学校。”而学好还是要靠自己。
还有司马迁的腿做历史记录。
孙子屈腿成为兵法。
毛泽东去了北京大学教书,但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的一个图书馆工作。结果他遇到了当时的* * *先驱李大钊。
苏武放羊,得侯。
岳飞抗圣旨导致了风浪阁一幕。
六七十年代下放的年轻人,现在都是人才。
曾经称霸中国政坛,带领中国劳动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为没钱买书,徒步走了20多里路向亲戚朋友借书。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在昏暗的豆油灯下苦读。正是这种追求知识、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他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世的辛酸。尽管他厌倦了工作,但他拒绝放弃片刻来阅读。他经常在老板的鞭策下剽窃他人的作品,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和实验设备,就到处收集瓶瓶罐罐。有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列车员给了他一记耳光,他的耳朵聋了。生活的艰辛和身体的缺陷并没有使他气馁。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不利的环境/条件/情况
清初只有12万清朝子弟对抗明朝300多万军队,是逆境。但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军,其中就包括曾经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青其实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用《易经》的话来形容就是“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大清一旦得天下,立刻进入盛世,声名大噪,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再来看看中国* * *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中国* * *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是在历史逆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逆境可以用艰苦来形容,比如长征和抗战时期的许多艰苦日子,这是今天的人很难想象的。但是,伟大而英明的中国*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战斗,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如此,人也如此。所以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国历史悠久,一代又一代,大多数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 * *党员,真正做到了居安思危,以史为鉴,以亲民爱民、务实勤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深刻影响了全体中国* *党员,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英国前首相希思都来自单亲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亲家庭或家庭暴力有利于成长。
就人才成长的情况来说,可以分为顺境和逆境。顺境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但逆境往往是人才经常遇到且必须正确面对的情况。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认为“难于上青天”,魏学派甚至说:“逆之则生,顺之则亡;逆为圣,顺为狂;草木不霜雪,事业不固;人若不忧,则不智。”他认为只有逆境才能造就成功,这是非常片面的。但逆境中成功的现象,在正气中体现了某种规律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人才不良成长的原因分析
(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制度。
时代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扼杀和阻碍某些人才的进步和涌现,造成人才成长的逆境。太平盛世对军事人才需求不足,不利于人民军事才能的施展,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社会“逆境”;在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或世界解体的时代,有军事才能的人应运而生,以显示自己的抱负。但在这个时代,拥有科技天赋和文艺特长的人才,往往面临着读书报国无门的不利局面。可见,“现状”对特定人才的成长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人类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来看,封建制度和神权政治是最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对人才的摧残也是最大的。中世纪的欧洲,军事人事制度以封建门第为中心,军官地位是少数贵族的世袭特权,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女成为军官、展示和发挥军事才能的渠道。隋唐以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个限制人们充分发挥才能的陷阱。广大劳动者因为生活,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可能参加科举,也不可能脱离职业。明清时期用八股文来选士,考生只能画一瓢,替古人说话,不能有独立的思想。科举制度成了束缚人成才的枷锁。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这种制度逆境中。
(二)落后的观念和旧习惯。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旧观念、旧习惯造成了种种逆境,至今仍束缚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首先是关于论资排辈的习惯性逆境。一个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人能否进入他的位置,取决于他的资历。“愚者贤者皆有资格”,升职必须“按资格排名,一任接着一任”。资历浅的要服从安排,长年累月吃苦,甚至长期埋在土里。二是嫉妒人才的人际逆境。在一个充满嫉妒的环境中,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即使有成绩,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觉得“心动”。有些人不允许人才脱颖而出,甚至有些领导缺乏应有的气度。他们宁愿让有才能的人白白被抛弃,也不愿让他们“露脸”,导致潜在人才“被龙卡住,与虎躺在一起”。第三,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逆境。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保守内向的心理性格视为自尊的美德。“聪明不如躲躲藏藏”、“不要教别人游泳”之类的人生哲学,是出于所谓“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对工作有建议和想法,有学术研究和见解,甚至对一些权威结论有怀疑,但不露痕迹,因为一旦闹笑话,就会被羞辱,被轻视,失去“自尊”。如此一来,有多少洞见被抹杀,又有多少创作可以胎死腹中?不恰当地强调自尊,无异于给自己制造精神枷锁和心理逆境。
(三)人才发展不平衡。
在长跑比赛中,冲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风阻或逆风。同理,人才的发展进步,一旦某人成名,甚至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和身边的人对其关注度更高,对其期望更高,要求更苛刻,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压力,也可以称之为一种“顺境”。
还有一种是马太效应导致的逆境:由于人才成长的进度不同,走在前面的优秀人才容易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获得荣誉和奖励;那些不为人知的潜在人才,很难被认可,往往受困于“马太效应”和逆境。“马太效应”往往以牺牲潜在人才的发展为代价来促进优秀人才的发展,从而剥夺了潜在人才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马太效应”通过这种“剥夺”机制,对潜在人才的成长起到人为制造逆境的障碍作用,不仅压抑人才,也埋葬人才。
(四)人才的性格特征使之如此。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说:“一个有才华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有个性,只有这样,他才能不适应社会准备的为数不多的模具,以省去他的成员们形成个人个性的麻烦而不感到受到伤害。”人才的这种鲜明的个性,往往是旧的传统观念、腐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习惯所不能容忍的。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是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因此,个性鲜明的人才往往面临社会逆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那些立志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要反抗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们的人格必然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而如果历史上的思想巨人、政治巨人都如此知足、顺从,那么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对他们来说就不构成逆境,但那样的话,他们就不是历史巨人了。同时,那些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才,有时也难免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一些与之接触的人,容易树敌、记仇。此外,他们的才华出众,也经常被人讨厌。如果有一些倔强和固执,就很难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人才独特的性格往往在自身逆境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客观条件和人才地位使然。
逆境往往是由社会客观条件、人才自身条件、人才在成长中的地位决定的。家庭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是父母的社会地位造成的,无法改变;天灾人祸,突如其来,无可奈何,不可抗拒;大病、意外残疾、先天不足、身体缺陷是人生的不幸,谁也无能为力;人轻言轻语,没有才华,只能默默等待机会;初来乍到,环境不利,人也不熟,还不能开始工作,只好从头开始。各种风险、灾难、贫穷、贫困、逆境所造成的逆境,是永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选择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这是人在客观世界中被动性的体现。
二、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析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逆境确实对某些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逆境中成为成功者,也不能以逆境中成功的现象来否定顺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对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辩证的分析。
(A)逆境中布满荆棘,但也包含成功的机会。
逆境对人才的成长确实有很多不利之处,但正如培根所说,“厄运中往往会出现奇迹”。逆境往往蕴含着创造奇迹、走向成功的大好机会。
古人说,祸不单行。一个具有敏锐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智者,总能打破常规,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找到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对策。1791年深秋,法军入侵荷兰,荷兰挖了一条运河作为退路。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拿破仑得知树上的蜘蛛吐出了很多网。根据知识和经验,他判断马上会有寒潮来袭,于是下达了停止撤退,准备进攻的命令。很快,寒风凛冽,河水一夜结冰。法军跨过瓦尔河,一举攻占了荷兰要塞乌得勒支,避免了一场功亏一篑。这是拿破仑在逆境中发现机遇的成功范例。黎明前特别黑暗,成功前特别艰难。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在危机中坚持,熬过最困难的时期,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和奇迹的出现。
(二)逆境压抑了人才,但也激发了人才成长的强大动力。
逆境给人才的成长制造困难,形成压力和压抑,使人才的成长受挫。但正如《菜根谭》所言:“逆境中,周身针满贬低药石,石之节不自知;繁华之时,尽卖矛膏骨而不自知。”如果长期处于繁华之中,就容易出现骄奢淫逸、奢侈懒散的现象。而人在逆境中,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渴望成功,有强烈的成功学动机,所以往往能取得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实正是如此,有钱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多到不成器。出身贫寒的人总是处于苦恼之中。逆境让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巨大的压力,压力能激发强大的动力。当然,这种能动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成功人士所采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逆境磨砺了人才,也磨砺了他们优秀的人格。
树木受伤的部分往往会变得最坚硬。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在经历了逆境的痛苦和磨难之后,他们可以磨砺出优秀的人格。立志成才的年轻人,如果能经历一段逆境,处于人生的“低谷”,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意外和磨难,都有能力应对和承受。
年少时苦难磨砺性情,能抑浊扬大业。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因年轻时反对种族隔离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27年,三个看守总是找借口欺负他。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南非总统。在监狱中守护他的三名警卫也被邀请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也向他们毕恭毕敬地致敬。如此宽广的胸怀让所有与会的政要和贵宾都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的时候没有耐心,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的监狱岁月的悲惨经历给了他思考的时间,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应对自己的痛苦。苦难让他清醒,让他克服了人格的弱点,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傅雷曾说:“不经灾难磨炼而超脱,是轻狂。”这句话非常深刻。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使人学会控制自己的人格,适当张扬自己的人格,而不成为人格的奴隶,消除人格中的不良倾向,从而成为和谐发展、与社会交融的有用人才。
(D)逆境是不幸造成的,但也使人才得到升华补偿。
生理学中的“补偿功能”认为,如果人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或不完全,其他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弥补不足。比如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手和脚的触觉特别优秀。他甚至可以通过声音和触觉分辨出人的脸和图像。
补偿原则同样适用于身处逆境的人。斯蒂芬·霍金二十多岁就瘫痪了,后来甚至不能说话,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病,但最终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杨小凯遭受了十年监禁,但他也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完成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因不幸而成功,因幸福而平庸。
三、逆境成功现象的现实启示
(一)在逆境中培养青年人才。
在人才成长的初期,少年成功未必是好事。宋代神童方仲永五岁就能写诗,这是一个传奇。但在12岁的时候,因为富裕的环境,他变得“对所有人都漠不关心”。有时候,好的环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自古以来,大才多苦,伟人从来不多。”明朝的宰相张,从小就很聪明。在65,438+03岁时,他参加了乡试,这使考官震惊。然而,当时的湖广总督顾毓麟建议张最后一个出场。他解释说:“居正年轻,好学。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太早开发他,很容易让他自满,毁了他的野心。如果让他掉队,虽然晚了三年,但会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时更加清醒,督促他努力。”省长的眼光真的很有说服力。后来,张真正成为中兴和明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这与他年轻时的逆境有关。
在逆境中培养青年人才,不是刻意制造“逆境”,而是让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实际上是为年轻人创造更多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条件。
(二)提高逆境中人才的逆境商。
同样面临逆境,有的人跨越过去,大有作为;有些人,甚至一些高智商人才,被困住,被淘汰。原因是他们缺乏应对逆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逆境商AQ相对较低。
逆境商AQ(逆境商数)指的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化不利为有利的能力。如果逆境不可避免,危机不可逆转,那么面对现实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在刚陷入逆境时,内心会有一系列的愤怒和恐慌,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然而,AQ低的人很容易陷入其中,反复抱怨,愤愤不平,却忘了寻求解决办法。AQ高的人会在短时间内冷静下来,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判断,走出逆境。这就是应对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
逆境(AQ)和情商(智商)一样,不是天生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AQ。AQ的发明者保罗·斯托兹博士认为,应对逆境的能力可以分为四个相关因素——控制力、归因力、延展力和忍耐力。控制是认清自己改变局面的能力;归因是指承担后果的能力;延伸是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工作生活的影响;耐心就是意识到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培养逆境商,主要应该在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应对逆境的能力。
(三)注意逆境中的成功策略
一个是在等待和忍耐中化逆境为逆境。逆境要忍耐,要冷静,受委屈要坐冷板凳。这个时候就没有机会了,需要冷静观察,隐藏实力。如果在逆境中误判形势,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灾难和灾难。面对逆境,只要沉着进取,就有可能在时机成熟时,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伟大的人才。
二是用乐观超越逆境。这种心态来自于对事业的执念和追求所产生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任何逆境都无法掠夺和压制的。因为逆境已经存在,没有必要急着改变现实,而是可以在精神上超脱现实,在对事业的坚持中继续寻求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逆境消除之日,才可能是成功之时。
第三是积蓄力量和袖手旁观突围。面对逆境,也要讲究顽强灵活的抗埋策略,做好长期艰苦的力量积累和突破障碍的思想准备。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突破逆境的束缚,有所作为。比如,当你真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创新性的成就,却被逆境所压制和阻挡,你就要有勇气“突围”,上演一场大胆的搏杀——或者跳出圈子争取外界权威的支持,或者争取有效的“组织保护”,或者跳槽搬走。
(D)对人为灾难的组织干预
逆境能让人成长,但不一定能让人成长。逆境本身并不能给人任何成就。一般情况下,往往会破坏、扼杀、摧残人才。
就组织而言,绝对不能以逆境成功为名,把人才放在逆境中,或者陷在困难中。不能把“逆境成功”当成教条,搞盲目的“逆境崇拜”。毕竟逆境中的成功是压抑的,不利于天赋认知系统和身心气质的健康发展。任何组织和领导者都应该对人才成长中的各种人为逆境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思想教育,消除造成逆境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内部环境和适当的物质待遇,为人才提供更加良性的社会角色成熟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空间,让人才远离逆境的折磨和摧残。这也是社会和谐、民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