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是什么星座,郭晓冬是什么?
在山东沂蒙山区临沂市莒南县钱芳镇大房前村,像每一个在田野里狂奔的孩子一样,郭晓冬无拘无束地成长着。直到他初中二年级,开始面对34元的学费,这对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他才真正面临第一次轻松的选择。他辍学了。面对无语的父母,他只是淡淡地说:“反正我上不了大学,我就不去了。”在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过早地承担了强加给他们的责任感,这与他们的年龄是不相称的。他不觉得委屈。
郭晓冬跟随村民在潍坊工作,挖掘下水道,清理淤泥和垃圾。干了一个月,一分钱没拿到,然后被拉到崂山参加“引黄工程”。白天,挑战身体是极限。挖一口直径二三十米,深100米的井,需要12小时。晚上住帆布棚,热得喘不过气来,垃圾桶旁边。体力劳动过度,天天吃茄子冬瓜,不见肉。“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给自己打气。我只知道如何生存。我的梦想不多,所以我活着。”空闲的时候,他会用竹笛吹奏,这是他从小跟农村艺人学来的技艺。他写日记,记录成长的感觉和莫名的悲伤。虽然现在看来很可笑,但当时的迷茫和失落隐隐约约的表明了我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和寄托。当他试图回家时,身上只剩下5元钱,又向老乡借了5元钱,好歹凑足了回家的路费。
回家后,郭晓冬加入了村里的宣传队。他和弟弟都喜欢文艺,那是小时候的经历——每到村里演流动样板戏,演* *,小兄弟们就跑到后台拉开幕布往里看,被大人赶。他跟着农村的艺人学二胡、笛子,后来成了宣传队的骨干,和村里的文艺青年一起弹唱,一路唱到村里、县里。那时候他几乎是个全才,唱歌,跳舞,主持,渐渐出名。后来因为这些特长,他被招聘到县印刷厂当了工人。
“农村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可能他们从小没有弹钢琴学乐理,但是自然环境和氛围给了我很深的基础。土壤太深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地渗入了我的骨髓,很强大,很自然。让我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