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人教版)重点或笔记
1.三种表示法和量表大小的比较。(历史书p9)
数字刻度、线条刻度和文本刻度。
2.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历史书p9)
①一般平面图上半部分定义为北,下半部分定义为南;左边是西方,右边是东方。
(2)有些地图有指向右边的标记,人们根据标记在地图上设定方向。
(3)有经纬网的地图,可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度表示南北方向,纬度表示东西方向。
3.什么是传说和笔记?记住常用的图例。(历史书p9)
图例是一种图形符号,用于标记地图上表示的地面对象的属性。注释是地图上用来解释点、线、面和由它们组成的复杂实体的数字和字符。
4.地球的形状,赤道半径,极地半径和平均半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km;;班半径6357km;半径6378公里。
5.经纬度的定义,经纬度的表达。(P18)
地球表明,与赤道平行的圆称为纬线。连接北极和南极的弧线叫做子午线。
纬度就是人们标注纬度的程度。赤道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南北机遇纬度为90?。
6.原始子午线、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度数。本初子午线是0吗?子午线,南回归线为23° 26′纬线,北极圈为66° 34′纬线。
7.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P18、19)
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
东西半球以西经20°东经160°的子午线为界。
8.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意义。(P21,2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24小时)。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旋转,昼夜也在不停的变化。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和地球周围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交替和五带的划分。
9.昼夜变化和当地时间差异的原因。(P22/2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逐渐向西移动,再沉入西方地平线,白昼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昼,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两个相邻时区时差2小时,两地时差几个小时。东部的时区更早。
10.时区的划分、时区的中央子午线和时区的转换。(P24/25/26)
世界按照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越经度15?。
时区计算每向东1个时区增加1个小时。
中央时区的中央经线是0?顶点
11.日期线的定义和穿越日期线时时间的换算方法。(P26)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日期的混乱,在经度180?日本边界线就画在附近,也叫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你从东12区向东穿过日期线,在周日进入西12区,那么日期就会改为周六。相反,需要一天的时间。
1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五个地带的划分及其原因。(P18/32)传统上,南北之间的纬度是30?叫低纬度,南北纬30度?~60?中纬之间,南北纬60?~90?它们之间是高纬度。
在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阳光直射或近阳光直射的地带,接受的光和热最多,在地球上是热带,中年温度高。
在极圈,阳光高度最小,昼夜现象极端,地面得到热量少,温度低,分别是地球上的南寒区和北寒区。
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太阳的光和热比热带地区少,但比寒带地区多。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没有极端的昼夜现象,分别在地球上的南温带和北温带。
13.地球上的球形结构。最外层的表面是一层薄薄的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岩石密度较小;海洋地壳的中间层是地幔。靠近地壳的上地幔存在高温高压软流圈。正是在这里,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从地下喷出。
地核位于地下约2900公里处,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14.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图。(P38/40)陆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组成。(海底地形图见第40页)
1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40页)
①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③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④密集的等高线表示地形陡峭。
⑤稀疏的等高线表示平缓的地形。
16.内力的几种表现形式。(P43/45)
褶皱,断层,火山爆发,地震。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风蚀地貌、海蚀地貌、河口泥沙沉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和岩石风化。18.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49页)
围湖填海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洪水来临时会造成泛滥;
陡坡上的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9.板块构造理论(P53)卷二:20。地球上有哪些水体?(P1)
海水、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湖水、河水和冰川水。21.地球上各种水体中,最大的水体是什么?它的储量占世界总水体的百分之几?最大的淡水储量是多少?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P2/5)
最大的水体是海水。占全球水体的96.5%。
冰川淡水储量最大,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的天然冰体内。2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在各种水循环中,哪一种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最大?参与最多的是哪种水循环?(P8/9)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通过降水回到海洋和陆地。(P8水循环示意图)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对人类活动最为重要。参与海洋环流的水体最大。23.水循环的意义。(P10)
影响天气变化,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可再生资源。24.水资源的概念。(P11)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水、浅层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征。(P13)
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很大。位于南美洲北部、东南亚和非洲中西部赤道附近,水资源丰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中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26.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P15)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沿海有丰富的降水、径流和水资源。西北内陆降水稀少,径流少,水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27.大气在地球上的作用。(P17)
大气层保护地面免受来自太空的流星的袭击和紫外线的伤害,为生命活动提供氧气和水蒸气。大气调节着地球上的严寒酷暑,使之适合人类生存。28.天气怎么样?(P18)
天气是指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冷、热、干、湿、晴、阴、暴风雨等状况及其变化。气温、降水、温度、云量、气压、风向、风速是常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29.风的级别和方向的含义和符号。
(P29风力等级表。) 30.如何根据云量判断天空?(P31)
天空条件云量
在晴朗的日子里,天空被云覆盖的部分总和总是小于2/10。
多云的天空,日平均云量≯2/10且≤8/10,太阳时隐时现。
阴天,天空所有被云覆盖的部分总和总是≯8/10。
31.卫星云图中每种颜色的含义。(P34)在卫星地图中,海洋通常用蓝色表示,陆地用绿色和黄色表示,云用白色和灰白色表示。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32.什么是气候?(第35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来大气的总体状况。33.通常表达的气候特征是什么?(第35页)
气候特征通常用平均值表示(如月平均和年平均气温、月平均和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极值(如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大降水量、极端最小降水量等。)的气候要素观测了多年。34.东方季风气候的成因。(P36/37)
夏季大陆温度高于海洋,而大陆温度低于海洋,形成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汽。冬天,大陆的温度比海洋低,但气压比海洋高,形成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干冷的冬风给我国带来了严寒和干燥。35.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张脸对着地球?(44页)
月亮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完全相同,平均周期为27.5天。所以月亮总是以同样的方式面对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37.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和主要成员有哪些?(49页)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和围绕它们运行的大大小小的卫星。38.太阳活动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48页)
太阳的活动主要是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的剧烈活动可能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通讯、磁场等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39.太阳系九大行星从离太阳近到远是什么?(49页)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6.月相及其变化。(45页)
随着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亮的外观周期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月相。
在农历的第一天,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了,这就是所谓的“新月”或“新月”。随着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第七、八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向西凸出的半个月亮,称为“上弦月”。在农历的15日和16日,人们可以看到一轮被太阳整夜照亮的满月,这就是“满月”或“希望”。此后,月球背对太阳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农历22、23日,人们只能看到向东凸出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后来地球看到被照亮的月球表面越来越少,又回到了“新月”。
40.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哪个没有卫星?(P50)
水星和金星。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42.小行星带主要分布在哪里?(P53)
小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可能与地球轨道接近或相交,因此可能与地球相撞,造成巨大危害。43.彗星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颗粒、尘埃和冰组成的“脏雪球”,一般由彗核、彗头和彗尾三部分组成。44.什么是流星?(第54页)
太阳系中有无数的流星体。当这些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撞时,会产生摩擦并燃烧,然后形成耀眼的光迹,称为流星。45.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第56页)
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天文单位和光年。46.星座的数量分为全天和最重要的星座。(第57页)
根据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定,整个天空分为88个星座。(重要星座见57页图4)47。天球系统可以分为哪些层次?(P61)
地月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