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音乐的时候,感情只是附属品。
一方面是小众的情怀被现实打败,一方面是音乐应用力争上游。当在线音乐软件寻求变现时,情况往往会特别残酷。
虾米音乐的告别,其实是早就预料到的结局。2019年6月,由于阿里巴巴大文娱的组织架构调整,虾米音乐从阿里巴巴大文娱中划分出创新事业群,在阿里巴巴整体业务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三个月后,阿里斥资7亿美元重金入股网易云音乐,并迅速将网易云音乐黑胶会员加入“88会员”的享受权益。于是,大量保留和新增的虾米用户选择解绑虾米会员,转投网易云音乐。可见头部平台抢食,让马太效应满满。
"学习音乐& amp钱”是虾米从默默无闻的小网站时期开始的初衷。与大多数平台热衷于拉拢免费音源的用户不同,虾米在版权意识和监管薄弱的时代,已经在传达“吃饱了撑的”音乐人的态度。
然而商业模式之争此起彼伏,版权之争永无止境。虾米音乐和百度音乐已经永远消失,曾经“独特”和“专业”并重的网易云音乐也开始告别小众,日益复杂的界面和功能显示出与腾讯音乐并驾齐驱的姿态。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网易云音乐竟然是阿里巴巴百度在线音乐,腾讯最后的战场。
音乐赚钱之路并不容易,“情怀”这个词终究只能停留在音乐世界的乌托邦里。
中国网络音乐的历史要从2001说起。
2001年3月,一段Flash版的MTV《东北人是活雷锋》在网上迅速传播。此时,百度刚刚成立,还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5438+065438+2002年10月,百度推出MP3搜索服务,主要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搜索和下载服务,随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相继成立,包括2003年的酷狗音乐,2005年的QQ音乐和酷我音乐,2006年的虾米音乐,2008年的天天音乐。
在此期间,由于版权缺乏标准化,由内容提供商(音乐人、唱片公司等)组成的音乐产业链。)、服务商(分销渠道、演出经纪等。)而消费者还没有开始合理经营。许多在线试听网站和音乐搜索服务的诞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促进了网络音乐的发展,但此时平台很少向上游支付音乐版权费用,数字音乐盗版猖獗。几乎所有的音乐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歌曲到本地,平台只能依靠广告、游戏等手段实现流量变现。
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
2005年9月,以环球、华纳为首的全球七大唱片公司起诉百度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事件表明,音乐著作权人已将互联网上新兴的音乐传播方式纳入自身的商业权益,在版权保护方面,开始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互联网公司可能存在的上传下载等侵犯版权行为。
最终百度被判败诉,这是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音乐发展史上第一家正版音乐提供商的最近距离。可惜百度的强硬态度错过了与七大唱片公司协商授权的最佳时机,最终这个机会被腾讯获得。
2009年,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姗姗来迟。《通知》的目的是规范网络音乐市场秩序。这是政府首次强调加强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面对监管趋严,平台版权费用大幅增加,变现效率低下,造成一波在线音乐平台倒闭潮2010:好乐网、歌味相继关闭,包括与Google合作提供正版音乐试听的巨鲸音乐网,在此期间停止提供服务。
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最严版权令,让音乐软件面临真正的转折点。监管进一步加强音乐版权管理,各大网站陆续下线未授权作品,网络音乐版权秩序得到整顿。
为了面对新监管政策带来的版权压力,各大平台开始不懈努力投入版权资源的采购。版权资源的稀缺导致音乐版权价格大幅上涨,产业链下游用户的消费体验也受到一定影响。昨天在原始收藏夹中试听的歌曲今天可能会成为受保护的灰色曲目。要获得相对完整的曲库,用户需要下载多个app,甚至购买会员来获得权限。
在国家版权局约谈相关平台和唱片公司的背景下,平台之间可以相互授予版权,从割据变为相互联盟,实现99%的合作版权* * *,只留下剩下的1%作为独家差异化竞争的筹码。
也正是由此,用户习惯了从P2P(点对点)传输下载到云播放在线的转变,逐渐完成了今天音乐上从数字音乐时代到流媒体时代的转变。同时,行业正版化的进程加速了用户在总公司的聚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16年,QQ音乐和中国音乐集团(包括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两个平台)合并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
通过大规模整合,市场格局雏形逐渐显现,以腾讯、网易、阿里为主体的局面延续至今。
就当下而言,在线音乐行业在经历了野蛮发展阶段和规范洗牌后,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腾讯音乐集团和网易云音乐以“一超一强”的形式攻占了90%以上的市场。头部和腰部有较大断层,中长尾难以搭配。
2018年Questmobile数据显示,国内排名前四的在线音乐平台为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MAU分别为3.54亿、2.7亿、65438+3200万、1.13万,对应渗透率为63.8%。
从使用时长来看,9月四大平台总使用时长分别为882亿、368亿、231亿和18.6亿分钟,市场份额分别约为50.2%、21.0%、13.1%和10。
换句话说,无论是从MAU这个维度,还是从使用时间这个维度,四大平台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音乐用户。
合并后,腾讯音乐拥有中国独家版权和数字发行权,如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索尼音乐、华谊兄弟和YG娱乐。此外,2017年,腾讯音乐先后与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达成分许可协议,双方授权的作品达到其独家音乐的99%以上(头部作品除外),是在国家版权局协调的基础上获得的。
但是,真正影响用户流量的,可能是那些对交叉授权无用的1%,比如周杰伦,打开网易云音乐后就灰了。
此后,腾讯音乐的音乐平台曲库拥有国内外200多家唱片公司的3000多万首歌曲,腾讯音乐拥有大部分头部音乐内容的独家版权。
凭借版权的垄断优势,腾讯音乐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在移动音乐行业,TOP3都是TME的产品。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差异化定位,最大化用户覆盖。数据显示,用户符合率不到26%。
其中,QQ音乐定位Z世代新生代年轻人,以流行音乐为主,服务音乐人,促进他们与粉丝的互动;酷狗音乐主打大众群体,以男性用户和下沉用户为主,加入更多娱乐元素;酷我音乐专注于特定类型的音乐,如DJ混响、儿歌等,其典型用户为已婚已育。由此,TME完成了全年龄段的覆盖,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也完全覆盖。
与腾讯财大气粗,利用版权制造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同,网易云音乐相对稀缺的版权一直被粉丝诟病。
2013年4月上线的网易云音乐,网络音乐在世纪之初的发展与其他平台已经具备的用户数量有一定差距。与QQ音乐、酷我音乐等的版权之争也带来了诸多波折,遭受了负面影响。
于是,网易云音乐放弃了版权为王的策略,转而用自己独特的用户体验来突围。
QQ音乐遇上网易云,特别眼红。
作为双方最大的竞争对手,用户重叠率达到40%。网易云突破社交传播,需要让话题长期保持热度,在年轻人中获得* * *骂声和分享。其亮点还在于用户粘性高。过去一年,网易岳云新增安装超过600万,月均留存率46.8%,可以留住近一半的新用户。月平均使用时长16.0小时,行业平均8.7小时。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长。其中超过50%的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95后占比超过50%,社交音乐明显赢得了来自z世代的喜爱。
但光靠忠实用户是无法安心走上长久之路的,虾米结局就是最好的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腾讯音乐集团,其最大的收入来源也不是音乐,而是直播。
从收入结构来看,社交娱乐业务贡献了腾讯音乐70%以上的收入。腾讯的音乐收入主要来自在线音乐服务、社交娱乐服务和其他,包括直播、在线卡拉ok和音乐相关产品的销售。
纯音乐平台成本高,拥有65438+4400万付费用户的Spotify大多净利润为负。
真正潜伏在音乐平台道路上的,不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被频繁圈粉的短视频平台。
《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报告》显示,在线音乐使用时长环比下降>;50%,其他娱乐应用如Tik Tok和Aauto更快,环比增长达到72.9%。
与其逆风而行,不如顺势而为。
当短视频成为新的流量新贵,BGM的需求与日俱增,版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音乐行业正借此机会,携手短视频行业头部玩家,实现互利共赢。TME和Aauto Quicker,网易云和Tik Tok都在以“音乐+短视频”构建内容型的态度。
除了手机音乐领域,TME还开发了包括在线卡拉ok在内的全民卡拉ok。泛娱乐直播领域的酷狗直播(专注音乐直播)、酷我聚星、粉丝直播、爱天直播;音乐短视频的酷狗,短小酷炫;长音频领域的酷听,企鹅FM。同时,依托自然流量池打通短视频、长音频等领域,完成流量互通。学习网易云的社交属性,在QQ音乐中增加扑通板块,通过明星和粉丝的互动提高用户粘性。
网易云依托原有的社区文化,在社交领域横向扩张。继续发挥自身社交音乐优势,推出云村板块,利用热评墙激发用户评论,打造综合社区;引入Mlog增加音乐的故事性和场景性,激发二次创作;一起听功能,增加互动性和分享性。同时开发卡拉ok社区在线卡拉ok软件音街;直播领域看直播;交友领域的声波和情怀。
不局限于成为音乐产业链的中游,音乐平台也在不断向版权上游推进。
从在线音乐平台转变为全方位的音乐服务商,无疑成为用户量稳定基础上的新一轮博弈。在音乐行业的竞争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音乐软件的陨落告诉我们,不能对感情赋予太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