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星座解析_小红星座
后来被我爷爷改名为张幼英。笔名萧红、银翘、玲玲、天地等。1911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丧母。1932年认识了肖军,1933年以悲歌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名著《生死场》。1936年游历日本,写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诗《沙》。1940年随端木蕻良抵港,后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 65438+10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去世,享年31。萧红的早期生活经历
1911年(宣彤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宝宝名字荣华,学名张秀焕。
1916年(民国五年),祖父将萧红的学名改为张幼英。
1919(民国八年),她的生母蒋玉兰死于霍乱。父亲张廷菊继续娶梁雅兰,即萧红的继母。
1920(民国九年)进入呼兰县第一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小红小学)女子班。
1924(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级中学女子部。之后被转到呼兰县第一女子初级中学。
1927(民国16年)进入哈尔滨市东特区设立的第一女子中学(现哈尔滨市小红中学)。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曾在校刊上发表过抒情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维护路权学生联合会发起了抗日* * * * *保路运动,即“119”运动。萧红参加* * *主动当宣传员。
1929(民国18年),她爷爷去世了,萧红很难过,因为她爷爷是她最亲的人。爷爷去世后,她对家人没有了感情和留恋。
1930(民国19年),初中毕业,不顾家人反对离开北平,进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就读高中一年级。没有家人的支持,生活很快陷入困境。
1931年(民国20年)1月,寒假离开北平回到呼兰,被软禁。二月底,我又去了北平,不久未婚夫王恩嘉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到哈尔滨。王恩加的哥哥王大成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小红将王大成告上了法庭。为了照顾哥哥的名誉,王恩加违心地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意。萧红输了官司,回到呼兰。后来,她随家人搬到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道外区朱敏镇)福昌村,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民国20年)10月,从福昌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我和王恩佳搬进了道外十六街东兴顺酒店。半年后,小红怀孕了,临产期近了。王恩加不辞而别。萧红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会副刊编辑裴欣源求助。裴欣源几次派肖军去酒店给小红送书刊。萧红认识了萧军。
1932(民国二十一年)八月七日,松花江决堤,淹没市区。因为小红欠钱太多,酒店不让小红离开。肖军晚上租了一条船,用绳子把小红救了出来,住在裴新源家。不久小红入院分娩。孩子出生后,因为养不活被送人了,后来就死了。出院后,他们搬进了道里新城街(现道里尚志街)的欧罗巴酒店,开始同居。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们只是靠小军做家教,借钱维持生活。
1932(民国二十一年)165438+10月,萧红和萧军搬出欧罗巴酒店,定居在道里上市街25号(现道里区夏虹街25号)。
文学作品
1933年(民国22年)3月参加党员金组织的浮雕画展览,展出粉笔画两幅。4月,以悲吟为笔名出版小说《弃儿》,这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后来,他发表了许多作品,踏上了文学之旅。
1933年(民国22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表演团体“明星剧团”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由于敌伪特务机关的注意,剧团在演出前解散了。
1933(民国22年)10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合著了小说和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签了悲歌,萧军签了三郎太。《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为萧红继续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6月(民国二十三年),由于《跋涉》中的作品大多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和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进步色彩,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怀疑。为了躲避迫害,萧红和萧军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遇到两个人,一起住在关彝路1号。萧军是《青岛晨报》的主编,萧红完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此期间,他们与鲁迅先生取得了联系,鲁迅先生给了他们指导和鼓励,被誉为中国左翼文学增加了两位实力派作家。?
1934(民国二十三年)165438+十月,萧红、萧军、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到达上海。在上海,萧红和萧军经常去鲁迅家里,向他请教。鲁迅专门把他们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成了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仅在创作上指导他们,而且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和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组成了“奴隶社会”。
1935(民国二十四年)65438+二月,生死场由上海荣光书店以“奴隶系列”为名出版,署名“萧红”。鲁迅写序言,胡风写后记。他的作品在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36(民国25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的创始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依群等67位作家联名,发表了《中国文艺家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家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七月,由于与萧军的感情裂痕,为了摆脱和缓和矛盾,萧红只身前往日本。
1936(民国二十五年)10 19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哀海外》等多部作品缅怀。
1937(民国26年)5438年6月+10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到达上海后,她前往世界公墓瞻仰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我写了《扫墓诗——献给鲁迅先生》,4月23日发表在《文艺》上。4月,我去北平见了我的老朋友李()和,然后返回上海。这时我和萧军的关系有所改善,参加了萧军主编的《鲁迅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3年8月,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萧红和萧军不顾危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陆地根和段丽阳·池田躲过特务机关的突袭,保护他们安全转移。
1937年(民国26年)9月,萧红、萧军撤至武汉,见到著名青年诗人蒋锡进,住在武昌钱洁水路小金龙巷25号他的寓所里。不久,端木蕻良,一位来自东北的年轻作家,也搬进来和他们住在一起。萧红、萧军、舒群、白浪、罗枫、孔洛荪等从东北各地逃到武汉的青年作家积极参加抗战文学活动,在武汉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萧红创作了许多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不眠之夜》、《在东京》、《火线之外第二章:窗户、小生命和士兵》等散文的出版,对人民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8(民国二十七年)65438+10月,萧红、萧军、聂绀弩、艾青、田甜、端木宏亮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的邀请,离开武汉,到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教师。二月,临汾局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来到安。4月,萧红带着端木红亮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1938(民国二十七年)六月11,萧红在江津白浪家中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小红声称孩子前一天晚上抽搐死亡。萧红产后回到重庆,应邀写了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包括《记住我们的恩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平札记》《鲁迅先生生平简述》等。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宏亮搬到黄桷树镇明兵村,住在锦衣楼下。?
1940(民国29年)65438+10月底,萧红带着端木红亮离开重庆,飞往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月岛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饭店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3月,萧红在剑道扬中女中参加香港女校筹备委员会举办的纪念三八劳动军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中华文员会等文艺团体在加路连山孔圣堂联合举行追悼大会,纪念鲁迅先生60华诞。萧红负责报道鲁迅的生平,在追悼会上,萧红还表演了到香港后写的哑剧《国魂》。
1,1940(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呼兰河传》开始在* * *《星座》副刊连载;2月20日完成10;连载65438+2月27日完成。
因病而死
1941年(民国三十年)四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经香港回国,到九龙看望生病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了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10月,小红住院接受空气针灸治疗。165438+10月底,由于受到医院的冷遇,萧红回到九龙的家中休养。
1941年(民国30年)65438+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战火纷飞。在萧红的邀请下,柳亚子先生到萧红位于九龙乐道的住所去拜访她。第二天,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罗护送萧红从九龙回到香港,住在思豪酒店。
1942(民国31年)65438+10月12,日军占领香港。小红病情加重,被送往香港欢乐谷洋河医院。因为庸医被误诊为喉头肿瘤,她把喉咙放错了位置。手术的结果是,小红不能吃不能喝,身体虚弱。65438+10月18,端木红亮和罗将小红转到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的精神渐渐恢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永远和蓝天碧水在一起,把《红楼》的那一半留给别人写”,“我冷眼看了半辈子,我先死了,不甘心,不甘心。”
文学特征,文体特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了情景小说结构。《伤逝》系列散文出版时被批评为“看不懂”,因为萧红用了很多小说手法。这种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是极其新颖的。文体上更接近小说,但也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上师节读书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伤逝》、《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开创了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以其独特的非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非情节结构和诗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小说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路径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联系和延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学。更确切地说,它是传统文学中优雅的部分——诗歌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取代诗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之间的一种新的联系。正是这种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其悲剧的人生、情感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和生存状态,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表现人类、女性和普遍人生的悲剧,从而使她的小说获得了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着非常规的文体语言,诗意、直白、自然。萧红的作品多是自传性的。她不按照正常的思维来写,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而陌生的语言来描述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的语言运用不落俗套,不仅清新生疏,而且直白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白首先表现在她的率真,以及她以独特的童心观察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这种非常规语言在萧红后期作品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牛车三月的春日,后花园六月的花,小城三月初春的原野,都是孩子们眼中的自然世界,人物的布景也不受旧形式的束缚。同时,这种直白的语言显示出天然的特性。她写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栩栩如生,悲喜交加,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率真,没有矫饰和做作,更加自然简单,率真和自然这两种特质自然合二为一。这种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天然地蕴含着一种天真的美和独特醇厚的意境,成为萧红小说叙事风格的重要特征。
意识形态特征
轶事典故,一半灰
1942(民国三十一年)65438+10月22日,萧红生病在香港法国医院,遵从了她的遗愿:她要能看到身后的大海。萧红死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水和装有萧红骨灰的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上面是丽都酒店,下面是游泳池。他把骨灰盒埋好后,在坟前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
端木蕻良埋葬萧红的时候,一路上都闻到了血腥味。他担心墓地无法长久保存,于是故意把另一半骨灰留在另一个同样的花瓶里,偷偷埋在圣士提反女子学校土崖的一棵树下。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里,小郑弘就是在这里去世的。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当时大陆反右,端木蕻良被审查,不能亲自去广州迎接萧红的骨灰。他不得不写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发表于8月《广州日报》1957。
文革结束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去圣士提反女校后面寻找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但时间太长,山上树木茂密,难以辨认。1995年3月,端木宏亮收到一份20世纪40年代香港圣士提反女子学校的地形图,希望能确定萧红骨灰埋葬的确切地点。但时间久了,文案模糊,平面图难以辨认。端木蕻良沮丧地说:“看来我去了之后可能找不到了。萧红的那一半会永远留在香港。
萧红的诗和高楼大厦,远远就能看到。打了一百个电话都没人接,反而多了一份恨。——现代萧红《致方希》致方希
抬头看看高楼,就在不远处。
打了一百个电话都没人接,反而多了一份恨。因为住在大招待所,所以心里感动。鬓角长白发,长夜难懂。——现代萧红的镜中感受
因为住在大招待所,所以心里感动。
鬓角长白发,长夜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