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国航天发展史

卫星发展历史

第一章是世界空间发展简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公元前1700年,中国有“随风而飞,日行万里”的说法,画出了一幅云开雾散的想象图。国外也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从10月4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1957年到1990年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和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了约80种运载火箭,建造了10多枚。其中包括各类卫星3875颗,载人飞船141,空间探测器111,数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已在太空飞行438天,已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索活动极大地更新了关于空间物理学和空间天文学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艘飞船上天。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空间活动,利用了空间技术成果,或制定了自己的空间活动计划。航天活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果。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和制造技术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空间应用中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科学技术体系。航天技术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首先,火箭技术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太空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发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唐福贤就应用火箭原理制作战争武器,并于13世纪初流传到外国。传说在14年底,中国一位学者在椅子后面安装了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每个人拿着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起飞。但在一次爆炸后,我看到了烟雾、碎片和失踪的人。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位测试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千家万户的名字命名。18世纪,印军在与英法军队的多次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火箭炮,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这促进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一个在印度打过仗的英国人康格雷改进了印度火箭。他确定了黑火药的各种配方,改进了制造方法,将火箭系列化,射程3公里。这些早期火箭的原理成为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

19年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是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戈达德和德国的奥贝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致力于火箭技术和太空飞行的研究。他在经典著作中深刻论证了火箭飞行的思想,从理论上证明了多级火箭最早可以克服重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次提出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倡议,仅用了30年就实现了。他预见了现代火箭的真实结构,并论述了在火箭中使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的可靠性,设想使用新燃料(核分解的能量)作为火箭的动力。他具体阐述了用火箭进行太空飞行的条件,火箭从地面起飞的条件,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飞往其他星球必须建立中间站的思想。他还提出了许多技术建议,如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用泵强制输送推进剂、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建议,对现代火箭和航天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研究现代火箭。他在1919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他意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有巨大的潜力。1926年3月,成功研制并发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 m,飞行距离56 m。

在1923出版的书中,oberth教授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太空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还解释了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火箭就能绕地球运行。像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多种推进剂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真正的现代火箭出现在二战法西斯德国。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了飞行高度为3公里的A2火箭。V-2火箭(A4型)于1942年6月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5km,飞行距离190km。V-2火箭的成功发射使航天先驱的理论变成了现实,这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1945年5月,二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了一些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V-2火箭及相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在1947成功仿制了V-2火箭。1948设计了P-1火箭,射程300公里。P-2和P-3火箭分别于1950和1955年研制,射程分别为500 km和1750 km。1957年8月,两级液体洲际导弹P-7发射成功,射程8000公里。改装后的P-7于1957,10年6月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quot人造地球卫星1”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为了发射多种航天器,前苏联成功研制了“东方”、“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超过10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韦恩赫·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多枚V-2火箭。在布劳恩的帮助下,美国陆军于1945年发射V-2火箭,1949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65438年2月1日由“木星”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quot发射运载工具,如红石,侦察兵,大力神和土星。

中国在1960+01.5成功发射第一枚短程火箭。中国拥有“长征”(CZ)系列运载火箭,包括CZ-1、CZ-2、CZ-3和CZ-4四种基本型运载火箭,以及CZ-1D、C(CZ-2C)、CZ-2C/SD、CZ-2D、CZ-2E和CZ-2E。

1990年4月7日,中国的CZ-3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火箭已成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卫星行列,迄今已将27颗国外卫星发射上天。

法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运载火箭。1965年10月至1967年2月,法国钻石火箭将卫星A-1和D-1送入太空。法国积极推动西欧国家联合发展欧洲航天工业。它是欧洲航天局的主要成员,承担阿丽亚娜运载火箭的大部分研究和开发工作。

欧空局的正式成员是比利时、丹麦、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联合王国。非正式成员是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是观察员国。欧空局研制的运载火箭阿丽亚娜1于1979年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到目前为止,已研制出阿丽亚娜1-5的五种基本型和几种改进型火箭。阿丽亚娜-4是欧空局的主要运载工具。发射80多次,失败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业卫星飞行器中名列前茅。

从1963开始,日本一直在研制“Mime”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四代。1970年,NASDA决定从美国引进“德尔塔”运载火箭的技术,以便发展自己的N运载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发射“菊花”1技术试验卫星。N-2火箭氢氧燃料装置1994试射成功。印度成功地开发了自己的SLV、ASLV、PSLV和GSLV系列运载火箭。2001年4月,GSLV成功上线。

此外,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韩国、朝鲜等国家都有利用本国运载火箭或从其他国家租借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的能力。

第二,卫星时代

美国早在1945年就出现了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美国海军航空兵管理局已经开始研究一种将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美国陆军航空兵管理局将在次年对其进行审查?quot在兰德项目的一份类似研究报告中,有“实验性全球太空飞行器”的初步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10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名为“卫星”的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四个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在天空中正常工作三个月。同年165438+10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508.3公斤。那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用狗“雷卡”做生物实验外,还用来探测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不过是一个伸出发射天线的球体,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新的太空时代。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后,前苏联和美国在60年代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种应用卫星。70年代,军用和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大地测量、海洋与地球资源等专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各类卫星正朝着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型单功能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的新趋势。这种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卫星将是未来卫星中的一支生力军。除了美苏,中国、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都有自己的卫星。

为什么航天活动在短短30多年后取得了如此快速的发展?除了美苏在太空军备竞赛中发射了大量军事应用卫星之外,主要是人类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空间技术的应用。航天活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知识和物质资源的宝库,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农业的发展。

第三,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化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主要行星及其卫星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近距离观测和直接采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天体的新阶段。

探月: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太空探索的首要目标。对月球的直接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月系统的起源。月球是未来太空飞行的理想中间站,也是人类进入太阳系的第一个聚居地。

从1958年到8月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共发射了83次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36次,前苏联47次。此后,美国和苏联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测器。1990 65438+10月日本发射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182kg)进入大椭圆轨道在地月系统飞行,另一部分(11kg)在月球轨道飞行。日本还计划在1996年2月发射重550kg(含推进剂190kg)的月球-A探测器。

月球探测的主要方式已经实现:(1)飞近月球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一过程的短暂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拍摄月球照片;(2)借助月球卫星获取信息,特点是探测时间长,信息全面;(3)在月球软着陆上,可以拍摄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照片,分析月球表面的土壤。

7月31999日7月31日,为了确认月球上是否有冰,美国“月球探险者”进行了一次飞行器撞击月球的实验。

行星和行星际探索人类早就在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观察到了行星表面的细节,发现了土星环、木星卫星和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借助现代摄影、光谱学和光度测量技术,我们对行星表面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人们在地面上通过大气层观测行星,已经不能满足对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为研究行星和行星际空间提供了新的手段。

从1960到1978,美国、苏联和西德共发射了63次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其中美国23次,前苏联38次,西德2次。采用的探测方法有:(1)飞越行星拍摄照片,测量其辐射和磁场;(2)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直接探测行星大气;(3)绕行星飞行,成为行星的卫星;(4)行星软着陆和行星表面的详细分析与探测。先锋5号,第一个星际探测器,于1960年3月发射。进入0.8~1.0天文单位的椭圆日心轨道,测量行星际磁场、行星际粒子和太阳风。探测显示太阳风就像喷泉的螺旋喷射图案。发现地球磁场在面向太阳的一面被太阳风压缩,另一面延伸至少500万公里。1962年8月发射的水手2号成功飞越金星,发现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1970年8月发射的金星7号首次在金星表面着陆。探测表明,金星表面温度为475℃,气压为90 15个大气压。许多探索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气层,厚厚的云层和频繁的闪电。发现二氧化碳占97%,氮气占1%~3%,水蒸气占0.1%~0.4%。水手4号,1964+065438+10月发射,飞越火星。探测表明火星没有辐射带和磁场。测量了火星电离层的特征和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火星表面的大气压力不到海平面大气压力的1%。照片显示火星上的环形山与月球相似。1975年8月发射的维京1号首次成功登陆火星。探测器表面火星大气中的尘埃含量非常高。火星大气本身的二氧化碳占95%,氮气占2.7%,还有少量的氩气、氧气和水蒸气。对火星土壤的分析表明,硅占15%~20%,铁占4%,还有少量的钙、铝、硫、钛、镁、铯和钾。1973+010年10月发射的水手10与水星相遇,探测显示水星有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层,含有微量的氩、氖和氦,只有地球大气层的一万亿倍。水银的表面温度在510℃到-210℃之间。水星有磁场,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照片显示水星有许多环形山。1972年2月和4月发射的“先驱者”10和11发现木星的辐射强度是地球的10000倍,其脉动磁场延伸到土星附近,发回了木星和土星云层覆盖的图像。

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美国和欧洲联合研制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发射升空。这个计划非常成功。十年间,进行了65438+万次以上的天文观测,观测了约13670个天体,发回了黑洞、衰变恒星、宇宙诞生初期的“原始星系”等等。这是人类太空天文观测的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测器探路者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释放出一颗火星?quot火星车首次拍摄了火星的三维彩色图像,并发回了大量火星表面的照片。

第四,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在航天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航天器携带的设备准确灵敏,可以自动观察、操作、存储和处理数据,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早期的载人飞船一方面研究空间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学和医学实验,研究宇航员在长期失重状态下的反应,宇航员在密闭舱内的工作能力,以及飞船对接和出舱时人的生理反应。

1961年4月至1970年9月,前苏联发射了17次载人飞船(6次“东方”和2次“升天”?quot联盟号”9艘)。1965年3月,航天员首次出舱,1966年10月,两个联盟号飞船首次在轨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从一个飞船转移到另一个飞船。从1971到1982,发射了7个重量为18~20吨的“礼炮”空间站。截至1985,还发射了27艘载人飞船(“联盟T”和TM”)和25艘无人飞船(“进步”)。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空间站的核心模块。由七个模块组成的大型空间站将于20世纪90年代建成。俄罗斯计划在21世纪初发射无人和载人火星飞船,建立载人月球基地。设计寿命为五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已经运行了十五年,于2006年3月23日13: 59在南太平洋安全坠毁。

美国从5月到10月发射了161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座”)。“水星”和“双子座”是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的前两级。1965年6月,双子座飞船上的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1966年3月,双子座-8和阿基纳飞船首次成功在轨对接。此后,双子座飞船系统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从1967年到1972年,* *发射了14次阿波罗飞船(包括3次无人飞行,3次载人绕月飞行,6次载人登月飞行,12次航天员登月)。1973年,天空实验室发射升空,与阿波罗飞船对接。1969尼克松政府在70年代宣布发展载人航天飞机,1984里根政府在90年代宣布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93年9月,美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由16国家参与建设国际空间站,2006年建成。2001年5月,美国航天爱好者蒂托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8天,成为地球上遨游太空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火星飞行计划正在悄悄进行。二三十年后,人类可能登陆红色星球——火星。

1999 165438+10月20日,长征-2B火箭发射无人试验飞船神舟,飞船于10月20日成功回收165438+21。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宇航员遨游宇宙的日子不远了。

第二章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1.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渴望飞上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实现。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拉开了航天活动的序幕。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世界各国将数以千计的航天器送入太空,空间技术迅速从科技实验进入实用化和商业化阶段。其巨大的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社会效益使航天工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也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中国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推进的火箭。

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用一根竹筒或纸筒装火药,筒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从筒侧的小孔引出火药线。点火后,火药在气缸内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的推力。这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原型。作为古代用作武器的火箭,轴的顶端装有箭,起到杀伤作用;尾部装有箭羽,起到稳定飞行的作用。这种古老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国明朝发明的一种武器“蜂群”火箭,一次可以发射32枚火箭,杀伤力很大,在当时已经用于战争。明朝为水战发明的另一种武器“火龙出水”,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身、龙头、龙尾。龙身内有数枚魔法火箭,龙身四周安装有四个火药桶。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四个火药桶推进“龙”飞行,再点燃龙体内的几枚火箭再次加速。通过多火箭组合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以在水上飞行数英里。中国古代这种“多能”火箭的设计思路非常独到。数百年后,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原理,奠定了现代多级火箭的理论基础。这说明现代火箭技术起源于古代火箭。在人类漫长的太空旅程中,古代火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还有《山海经》、《帝王世纪》中记载的“飞人”、“飞车”传说,还有敢于尝试空中飞行的先驱者。据说明朝(14世纪末)有个叫“万户”的书生,把几十个火箭绑在一把椅子后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着,自己飞上天。虽然“万户”的实验失败了,但他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远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飞行的先驱,苏联科学家将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万虎陨石坑”。

中国古代火药和火箭技术的发展,由于时间早,技术高,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3世纪以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人的西征,火药和火箭技术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的西方文明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当苏联和美国开始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时,旧中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科技力量非常薄弱,研究场所、设备、仪器、经费极度缺乏,一些新发展起来的科技根本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总之,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张白纸。

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56年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创造和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能力。

二。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国防科研和工业机构为重点,以弹道式地地导弹为重点,发展中国的导弹工业,从而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战略反击力量,为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中科院作为主体,首先通过研制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活动开路,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单项技术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研制,为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的发展做了准备。6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全面研制,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合二为一,整个航天工程系统集中在国防科研和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指挥下,航天技术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1)决心发展火箭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中国还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不被欺负,就要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可能通过购买武器来支持国防,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国家在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把国防现代化放在突出位置,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例如,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刚回国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决定发展导弹技术。1956年4月,国家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航空委),以聂为主任,黄克诚、赵尔禄为副主任,以、王靖、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为委员,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5月,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主任代表航空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科研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空委负责建立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创立的历史性纪念日。

国防第五研究院成立后,聂副总理在向中央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的导弹研究要遵循“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956年10月17日,毛泽东总统和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项政策。这是国防部第五医院的建设方针。30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克服了许多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缩短中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探索过程,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中国导弹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提供2枚P-1型号导弹用于教学(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同时也派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心帮助,在导弹仿制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毁约,撤走所有专家。但这激发了中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仿制P-2导弹方面做得很好。

1960年9月,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飞上了祖国的地平线。这是中国车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短程导弹。这是打基础,提高水平的阶段。60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后,进入了从模仿到自主发展、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阶段。

1964年6月,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短程火箭发射成功,揭开了中国导弹和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66年10月,用我国自主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下一颗国产原子弹,两种导弹组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自行设计的中短程导弹试验成功后,我们抓紧研制多种新型火箭,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1970年和1971年,中国自主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先后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上世纪80年代元年春天,中国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出,划破万里长空,准时准确命中南太平洋的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固体燃料火箭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1982年10月,中国首次在潜艇下成功发射固体燃料火箭。1988年9月,中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从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试验。这两次在公海上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现代火箭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生了质的飞跃。潜艇水平发射火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