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丧葬习俗

在南阳民间,有很多种丧葬习俗,它们以丧葬为基础,从南阳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阳的民间丧葬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变化。

商朝以前的旧社会,南阳人就有灵魂不灭的思想。到了殷商时期,这一观念得到了丰富和强化。认为人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识密不可分,灵魂来自天庭,属阳,掌管人的精神感知。神来自大地,属阴,是掌管者的血肉。灵魂和谐的人生,分离的人死。两者分离后,灵魂升天,精神落地,最后回归天地灵。入天之后灵魂成神,入地之后腐烂成水,回归泥土。灵魂有保护后代的作用,祖先的灵魂被后代无限崇拜。这是墓地出现在商代丧葬习俗中的直接原因。丧葬制度到殷代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墓的大小不同,从几十平米的贵族到100多平米的平民。第二,棺材档次不同。除了贵族用来埋葬尸体的棺木,棺木上还覆盖着木棺。棺材上装饰着精美的图案,涂有多层颜料,甚至还附有亚麻布和丝绸来装饰和保护棺材。平民的坟墓有棺材,甚至棺材也只是把尸体埋在坟墓里。三是贵族墓葬随葬,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平民墓葬不随葬。第四,贵族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高贵奢华,不仅有玉质陶器,还有青铜爵和鼎,而平民的随葬品只是陶器或者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工具,比如铲子、蚌类、镰刀等。青铜陪葬品很罕见。至于奴隶的丧葬仪式,殷商时期仍沿用旧制,“厚友葬中田”。他们为别人辛苦了一辈子,死后还经常被活人抬着遗弃在山沟里。他们的身体被野兽撕裂,他们的骨头被风雨击打。

西周在丧葬方面,按照宗室合住的惯例,死后根据同一个家族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坟墓,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埋葬地点。埋葬制度和埋葬习俗相对一致,家族的各个分支通过结合远近而体现为一定的墓群。丧葬文化中规定的各种仪式和习俗,如墓地风水的选择、丧期的禁忌、供品和鬼纸安排的区别等。西周时期相对稳定,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国葬的文化心理。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的丧葬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仍提倡厚葬之风,一些丧葬礼仪对西周的疏漏做了相应的补充。这时的埋葬制度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品的存在和数量。在埋葬时期,春秋也明确规定“天子葬于七日,七月;王子们在五月五日和五月下葬。医生、学者和庶人于3月3日下葬。)。这是后人效仿的榜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空前发展,铁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铁成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陪葬品。另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奴隶也诞生了。

南阳的丧葬习俗在秦汉时期空前发展,因为秦朝强大,使得秦朝的帝王陵墓越来越宏伟。因为秦朝提倡厚葬,作为一种习俗,并没有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它对汉代的丧葬习俗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从表面上看,秦改汉的趋势是统治阶级现实倡导的结果,但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原因。经济上,从秦到汉,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繁荣使奢侈生活成为可能。“死如生”,导致重葬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当今世界,奢侈品极其浪费,你已经厌倦了。车、衣服、婚丧嫁娶都做了,人欲有效,而眠于俗。”“现在人们的死亡制度是奢侈的。生者无所担,财源在坟。蜡无糟粕,牢为饮酒。”还有,多埋财宝,骑马娃娃,到大冢,广植松柏,崇奢。“人死了,就想尽办法失去一切。今天的人们惊叹于墓葬的丰富和工艺的奢华。总的来说,汉代墓葬有以下几个特点:石雕艺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的富人家,尸体下葬后,不仅要建一个大土堆,前面还要立一个墓碑,刻上主人的身份、官职、身世。富人死后,不仅要立碑认主,还要立墓地、中立墓和人兽石像,象征主人的富贵和排场。此外,在墓地修建坟墓和祠堂供生者饮用祭品也很常见。在地面上,地下墓穴极其豪华。人死后,活着的人对逝者不能再享受人间的幸福深感痛心。为了让逝者继续享受幸福的生活,他们模仿墓中人的生活,建造了一个陶瓷或石头的庭院,并准备了成群的鸡鸭猪狗等动物,以显示一种人文气息。庭院的大小和陪葬品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财力。雕刻技艺不仅展示在地面石碑上,大量石刻也埋藏在墓葬中。如今,大量出土的中国画和石刻成为研究汉代墓葬文化的珍贵资料。

汉代的随葬品除了传统物件外,还开始在墓葬中埋藏金银和艺术品。随着粘土砖烧制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砖不仅可以让人建造房屋,还开始用砖块和石头来建造坟墓,以保护棺材。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砖墓只作为外棺,木棺仍用于盖棺,更耐用。西汉中期以前,由于夫妻死亡日期不同,采用了分葬的新习俗。为了解决他们死亡日期不同的矛盾,礼俗中出现了“错”的概念。暗示,地点,别埋了。也就是说,先把死人放在一边,然后一起埋了。这个习俗沿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人们还有错葬的意思。措施的实质是长葬长葬,是厚葬之风的重要体现。墓葬的装饰有以下特点:南阳汉代墓葬多以石、砖、砖石混合材料建造,石、砖上刻有绘画。随着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汉画的内容也在变化。汉代贵族官僚的住宅、寺庙、坟墓的墙壁上都出现了绘画。南阳早期汉墓多以建筑为题材,墓门、正室门的主柱、门上刻有画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被雕刻成图画来象征客厅。南阳赵宅汉墓,只在墓主体和门上雕刻了双阙和大殿。汉武帝以后,儒家家族占主导地位,“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南阳汉画的内容。汉墓中出现了“伯乐爱马”、“狗咬赵盾”、“两桃杀三士”等智慧、勇气和忠诚的肖像。如唐河针织厂石墓出土的历史故事画像,约占画像总数的20%。汉代的占卜迷信也影响了汉画的内容。阳关寺的石墓中,开始出现白虎、双龙脚、持钹人的画像,意在辟邪、促仙。还有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的画面,如骑马狩猎、骑马骑马、杂技舞蹈、墓中舞蹈、宴饮等。这些画面往往布置在墓前室的周围,墓主室的两侧。墓门上有一圈第一个标题,一个凶猛的老虎形象,打算用在镇墓上。门上还有一只吉祥的朱砂鸟,象征死后吉祥如意。墓盖顶部刻有太阳齿轮和满月,刻在太阳上的三足乌鸦,刻在月亮上的蟾蜍,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长虹和28世纪天宫图等天文图表,都有占卜的意义。每个星座和占星术象征一个社会人。同时还有伏羲、女娲的画像,主室两侧雕有柱子。这是人们对繁衍的崇拜,希望在冥界继续繁衍。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之前,秦朝和阴阳五行都是传承下来的,神仙方术很受众生欢迎。崇拜鬼神,为修德做贡献,从而通过鬼神的启示获得永生。所以建国之初,高祖“重祠祀”。作为一个巫女,他充当国家官员,掌管祭祀,国家重大决策,经常在新浪微博上找吴占卜。因此,在西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中,鬼神氛围浓厚,崇神重巫,巫成为人神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出现了两大奇观:一是巫术,“范生于晋,故晋祠有巫”。蜀留刘在后,所以有一个。刘顺着大梁,于是有了。后丰,丰于荆,所以有。“寺庙兴旺。文帝时,赵新元平“谈乞神”,在未央建无棣庙。当梁武帝征服南越时,他“命令吴越建立朱越庙,天坛和崇拜鬼神”。),导致“街上有巫,街上有愿”,鬼神观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庶人。在他们心中,与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紧密凝聚,愿意尽一切努力营造地下生活环境。到了武帝时,董仲舒“弃百家而独尊儒术”的训诫被武帝采纳,其“天人合一”、“天为神王”、“天子为天命”等核心内容被奉为正统,极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万民思想的法律工具。三纲五常已经成为人们行为和道德的规范。君权和夫权,因为儒家诠释的微妙含义,与之前的神权并驾齐驱,被世人膜拜。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丧葬的直接后果就是丧葬礼仪的琐碎。

南阳历史上的乱世,从汉末到三国,再到南北朝。当时战乱不断,经济萧条,官匪世家,贫民百姓,盗墓贼成群,统治阶级不稳。这样,人们在安葬已故亲人时,自然就抑制了汉代的重葬之风。统治者身先士卒,走了一步薄葬,史书上一直有评论。从三国到明清南阳丧葬习俗,东汉中期以后,封建王朝即将完成一个王朝的创建、兴盛、衰落、灭亡的循环。政治倒错让战争频繁,世界冰冷,人心年轻。外来佛教乘势而上,迅速占领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其永恒的灵魂,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想法很快被人们接受。另外,东汉中期道教开始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道士。他们参与民间祭祀活动,主张加强对通过符咒自由交流的鬼神的管理。儒释道三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斗争后,取长补短,逐渐趋同。从三教对人们丧葬意识的影响来看,儒家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而在人们的行为意识中起主导作用,而道家和佛教只是强化了人们的丧葬意识。儒家思想主导人们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重葬之风和繁文缛节在汉代以后的历代都有表现,屡禁不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儒家的礼教制约了人们薄葬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在汉代,成千上万的人愿意把财富埋在地下,不管他们的家财是否雄厚。丧事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只有丧事数量上的区别,没有重葬观念上的区别。从贵族富商到普通百姓,他们在重葬问题上的观点出奇的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建社会的厚葬已经成为人们自立的标尺。如果我们敢做一些标新立异、徇私枉法的事情,那简直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极大批判。随着南阳丧葬文化的延续,重葬之风形成了很大的惯性。在跨越不同朝代的历史进程中,其内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因素被时间所吸收,使恒生不朽、永恒,成为人们丧葬活动的鲜明主题。这是曹操的注:天下尚未定,未随上古。安葬之后,所有的士兵都出去工作了,离开战车的都没有离开战车部。各部门各司其职,与时俱进。没有隐藏的宝藏。并要求他的继任者按照他的意愿去做。此后,南阳民间对厚葬的崇拜略有收敛。

隋唐时期南阳民间丧葬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墓内放置彩陶俑,墓壁绘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多采用仿木结构的砖墓,烧纸葬俗盛行。制作纸俑和陪葬品,在去葬礼的路上烧掉或者堆在坟墓上。与过去将大量财产埋在地下相比,这种习俗真的很节俭。19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末动荡的政治生活。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中期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催生了南阳人的享乐意识。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极大地开阔了明人的视野,并导致了反对理学、强调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的产生。人们对金钱和享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各行各业都充满了追求金钱的冒险精神。这一时期浮躁的社会心态,躁动不安的社会情绪,对情欲、肉欲、物欲的贪婪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傲慢,都猛烈冲击着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封建教条。这个世界轻佻奢华,活着的人只想今天开心,不考虑身后的一切。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地下埋藏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就导致墓葬的内容越来越简单,随葬品大多被象征性的物品所取代。但由于身份、地位、礼仪的制约和影响,贵族富家的墓葬还是比较豪华的。当然,要辩证看待明代薄葬的问题。此时的薄葬与魏晋时期有很大不同。明代薄葬只是不想把钱埋在地下,并不代表不想在殡葬上多花钱。事实上,奢侈品的跨界趋势对葬礼也有很大影响。每当有丧事,丧主总要尽力大摆宴席,犒赏宾客酒肉,大排斋戒,搭起戏台演戏。他根本不在乎死者。邓州府“有棺衣食,哭丧,挂饮敬家。”如夫之宴,歌者之乐,僧者之告白,越狱,印心日,随葬品满灵道,中国观为乐。"

明清以后,丧葬习俗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改变了传统丧葬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移风易俗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但由于丧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制度,其所蕴含的信仰和观念的改变比礼仪的改变更为艰难和缓慢,丧葬习俗的传承也使得周秦以来长期沿袭的传统丧葬礼仪难以被全新的丧葬礼仪所取代。更何况在同姓的南阳,祠堂戒备森严。即使是愿意改变旧礼仪的人,也会在强大习惯势力的围攻和责难下,遵从自己的意志,以免被指责不孝不义。所以,在广大的民间土地上,丧葬仪式仍然是一种礼遇,世人对传统丧葬中一些陋习的危害可能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变化较大,而民间丧葬习俗变化不大,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到了近代,民间丧葬习俗一般有以下程序:丧、设丧、择墓、发财、辞丧、报庙、葬、送市、出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