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世界观是什么?
古代世界观:
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的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在计时和占星两大主要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了以二十八夜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创造了标准表、漏壶、浑仪、简易仪和水上天文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而连续的观测记录。
三国时期编制了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保留了大量奇特的天文记录,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彗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黑子记录和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不仅为制作为政治和农业服务的历法提供了基础,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产生和演化以及天人关系。
扩展数据: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有三种模式,即遮天模式、浊天模式和宣夜模式。“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想象成一把左旋的伞,上面悬挂着许多天体,这些天体是倒挂的静止的大平板,西汉末年成书的《周并行计算经》对此作了典型的阐述。
Huntian模型将天空视为一个球壳,上面附着许多天体,绕着极轴左转。关于地球在天球中心静止时的形状,有两种观点。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个模型都同意恒星随天空左转,但对于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则存在左右之争。
报夜模型摒弃了伞状或球壳状的固体天空假说,主张所有天体都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 —— 1646)也提出了解释岁差的地球动力学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中,地球和日、月、地五颗恒星围绕宇宙同一个中心公转,地球公转周期为23376。
百度百科-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