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是什么?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讲的是靠大姑生活的孤儿牛郎。受到哥哥和嫂子的虐待,他被迫离开家,靠一头老牛耕田养活自己。一天,织女和仙女们来到人间,在河里玩耍和洗澡。老牛突然开口说话,劝牛郎相见,并告诉他,如果仙女们天亮前不回去,就得留在人间。于是牛郎留在河边看七仙女。他发现最小的仙女很漂亮,突然爱上了,想起了老牛,于是悄悄地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了个澡,准备返回天堂。过了一段时间,两人相爱了,小仙女嫁给了牛郎,再也不想回天堂了。婚后,他们种田织布,生了一儿一女,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不料天帝发现了此事,命太后护送织女回天受审。老牛不忍心看着他们的妻儿分开,就摸了摸破头上的角,把它变成了一条船,让牛郎带着孩子去追。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突然扯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中画了一个滚滚银河。牛郎不能过河,只能望着河水和织女一起哭泣。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在天河上架起了一座彩色的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上相遇。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喜鹊就会在身边。牛郎和织女会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遇。(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个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批评。故事中牛郎偷衣强留仙于世,显然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标准。仙女对牛郎的理解和深爱也显得不可理喻,令人惊讶。不用说,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考虑,用古代的道德标准来看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爱情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却在中国百姓家中流传了千年,广为人知。为什么?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人对星空的观察。牛郎织女原指天上的两颗星。《周代诗经》中有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一直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有汉,狱亦有光。三个中的三个,维加,一天七次。即使织女很忙,她也织不好一条条纹。给他一头牛,而不是一个盒子。”这个时候牛郎织女只是简单的星座名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时,未来的“乞巧姐节”,也就是今天的七夕情人节,还没有出现。
到了汉朝,这两颗星就转化成了具体的数字。班固在《两都赋》中说:“对着昆明池,左边牵着牛,右边织着姑娘,就像无边的云。”意思是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和织女两个石像。
对数字的崇拜在中国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把正月、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列为吉日。在中国古代,“重阳”被认为是“天地和合”、“天人相通”的日子。到了汉代,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女子常于七月七日,在楼上放七孔针,人人为之”。可见,七月七日是民间习俗“乞巧”的日子。劳动人民都把“织女”视为劳动能手,认为她“十天”能织出一百匹马,于是向她“讨教技艺”。七夕原本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节日,而在这一天的习俗中,“乞巧”是最长最广的。古人非常重视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七夕之夜,少女和妇女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祭拜明月。他们还会举行各种乞讨仪式,诚心祈求织女神赐予他们灵巧的双手,祈祷他们能得到美满的婚姻匹配。男人只是在享受乐趣,男女订婚只是“女儿节”事件的副产品。
同时,大概是因为每年七月天空中的星星是最亮的,牛郎织女两颗星离得很近,所以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遇的故事就慢慢流传开来。之后最早把牛郎织女写成夫妻的文章是《洛神赋文选》。文章说:“牛为夫,织女为女,织女为牛之星,七月七日过一会儿。”至此,我们熟悉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已经逐渐将爱情故事与两个相距甚远的明星联系在一起。
此时,牵牛和织女只能在这一天相遇的原因还没有解释清楚。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这个故事的主题被用来表达思夫的抑郁情绪,“远方,牛郎星,娇娇河,一个中国女人。巧手,做一台织布机。终日无章,泪如雨下。河水清浅,差别很大。”写的是织女终日思念佩妮,渴望相见的感觉,但他们之间,偏偏“两人无话可说。”从此被编织成一出恩爱夫妻饱受孤立的爱情悲剧。
之后我到了南朝的梁武帝,第一个完整版的牛郎织女传说就写在殷芸的小说里:天河东边有一个织女,天帝的一个儿子。每年织布机劳动,织成一件锦裙,外观太乱。皇帝可怜他孤身一人,答应嫁给河西的一个牛郎。结婚后,他放弃了编织。天帝大怒,命其回河东,但一年一次。
宋代《太平毓兰》引《日威书》云:尝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两万元为礼,久不还,被赶至营中。明朝的《广义月令》也引用了殷芸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可见,直到明朝的传奇故事,牛郎的身份还是天上的星星。在这个第一个版本中,两人一年见一次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为了钱签了天帝而被惩罚,有的是因为婚后无法继续勤奋编织而被惩罚。有争议的偷衣服行为并没有出现在文章的第一个版本中。牛郎和织女在上述故事中显然是相对平等的,并没有体现出当今流传版本中女神下凡的故事倾向,自然也不涉及偷衣服的情节。
故事开头提到的那个广为人知的版本,就是织女不小心来到人间洗澡玩耍,被牛郎带走,再也回不了天的故事。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我们想详细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我们必须介绍另外两个民间童话,董永传和张甜神话。
董永川本来就是讲孝道的故事。西汉刘向最早见到的《孝子传》是《二十四孝图》故事的一部分。这是关于农民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他没钱安葬父亲,就把自己卖给别人筹钱安葬父亲。后来在曹植写的《灵芝》中,增加了“天助他人”的部分。情节是董永借了一万元安葬父亲,三年丧期后无力偿还这一万元,于是去债主家卖身还债。路上遇到一个女的,说她觉得他不穷,愿意嫁给他。到达债主家后,她在路上遇到的女人用十天时间织了一百块布,还清了董永的债务。然后他告诉董永他是天上的仙女。看到他如此孝顺父母,他决定下来帮助他。既然债务已经还清,她就要走了。然后他在空中飞走了,回到了天空。
关于董永的传记有许多版本。除了上述版本,还有其他版本,仙女被天帝遣返,含泪告别董永。由此更能看出这个故事与现在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的相似之处。可见,现代的牛郎织女故事,显然是把织女十天百匹马的仙女和传说中的织女角色混淆了。现在能看到的,显然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至于偷仙女衣服并强迫仙女留在人间的故事,我们应该研究另一个叫张甜神话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文比较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写了。故事梗概大概是一个叫田昆仑的人拿着来到人间的女神的羽毛衣服洗澡。女神丢了衣服,只好嫁给田昆仑,生了孩子。后来女神向婆婆要了自己的羽衣,于是穿上衣服飞到天上去躲避。在这个故事里,天女根本不爱田昆仑。和他结婚后,她一直在想怎么逃离,最后她成功逃离了。
很明显,我们可以从这个童话里看到一部分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子。不出意外,《牛郎织女》中的这部分故事,很可能是现代和田张神话结合的产物。
由此,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被我们整理出来了。今天的牛郎织女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混合版本,它是由原来的三个故事混合而成的:牛郎织女,董永传和张甜神话。历史的动荡,文化内容的混杂,孕育了这样一部价值观冲突的畸形作品,混杂而造作。但当我们拆开来看,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
然而,今天的文章还没有结束。
很明显,现代版牛郎织女故事最有争议的地方在于牛郎偷衣服,逼织女做老婆的那一段。虽然我们可以从张甜的神话中知道,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以仙女偷羽毛回到天空而结束的,但我们仍然有疑问。
如此好奇、矛盾又颇为“阴暗不完整”的故事从何而来?
其实《偷衣服》的剧情本来就是“天鹅处女型”的故事,是一个在亚欧地区广为流传的故事类型,以男人偷了仙女的羽毛后嫁给仙女的故事为蓝本。他们被称为天鹅处女,因为在许多神话中,仙女是由鸟类蜕去羽毛后转化而来的。男盗其羽,禁锢其自由,不能变回鸟,更好理解。
世界上有超过65,438+0,200个不同版本的天鹅处女。在北方,处女鸟多为白色大鸟,如天鹅鹤,在南方热带地区,多为孔雀。许多少数民族,包括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朝鲜、纳西族和傣族,都把这样的神话视为自己的民族起源之一。
赵先生在他的《童话ABC》一书中提到从65438到0929:
天鹅处女的童话是禁忌。通常,主人公看到几只鸟(天鹅、鹅、鸭子、鸽子等。)飞到湖边,褪去羽毛,变成一个非常漂亮的裸女。他拿走了一根羽毛,强迫她嫁给他;多年以后,她找到一件羽绒服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也属于这个部门。
民俗学学者刘守华先生认为,这类传说的各种版本反映了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变迁。例如,有几只鸟,但只有一只被抓走了。这体现了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转变(中国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超出部分归小妾,一般不认为是一夫多妻制)。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今天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逻辑奇怪,三观怪异,是因为这个故事在现代传承的过程中已经和其他故事融合在一起了,而牛郎织女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