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龙开始蜇人,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也被称为龙抬头日,也被称为春节。在南方叫郊游节,古代叫摘菜节。中国人自唐代以来就有“二月二”的习俗。据记载,这句话的由来与古代天文学和农业节气中对恒星运动的认识有关。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模式中,周日在黄道上确定了28个星座,称为28夜。古人将这28颗星按东南西北分为四宫,每宫7宿,并按其形象将四宫分别附在四种动物身上。其中,东宫七夜被想象成一条从北向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星星组成。

恒星相对静止。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龙星座和太阳处于同一方向时,太阳光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龙了。过了一会儿,地球的位置转移了,龙星座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用它来判断季节。

被称为“龙角”的七夜东宫第一夜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的雨水节气,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二月二日,天晴下雨,草芽生一会儿;轻衫细而马幼,十字满言。”

民俗专家详细解释为什么“二月二”是“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为什么二月二日龙抬头?民俗学专家这样解释。

据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介绍,这种民俗与节日有关。二月初一左右,是一场“休克”。许多动物,如青蛙、蛇、蚯蚓等,在冬天进入冬眠,称为“入蛰”。次年农历二月左右,天气转暖,一些昆虫逐渐结束冬眠,开始外出活动。似乎是被明媚的春日或震耳欲聋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所以这个节日叫“惊蛰”。

教授还说,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的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所以老百姓也把蛇叫做“小龙”。2月2日前后,蛇、蚯蚓等。结束了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吉祥之物,是风雨之主,而“二月二”又是龙要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日”或者“二月三日”呢?民俗学专家解释说,这与我们在民俗学中偏爱偶数有关。

民俗学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凡是1月1日、2月2日、3月3日等“重日”,都被认为是天地相怜、相通的日子。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需要做更多的祈祷、祭祀或纪念活动,以获得幸福、安康和好运。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如何“抬头”的?天文专家这样解释。

与西方古代天文学不同的是,中国将星辰分为“三壁”“四象”七个星区。所谓“墙”,就是“城墙”。“三面墙”是“魏紫墙”,象征宫殿;“太尉院”象征行政机构;“天空城墙”象征着繁华的市场。这三面墙围绕北极星呈三角形排列。“三墙”周围有“四象”:东黑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星像龙,西方的星星像虎,南方的星星像大鸟,北方的星星像龟和蛇。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天空中的星星随着季节而变化。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黑龙出现;春夏之交,玄武崛起;夏秋之交,白虎浮现;秋冬之交,朱雀崛起。

黑龙头的“大角星”上有两颗星:大角星I和大角星II,分别代表苍白龙头上的两只角。“娇素”后面的四颗星是“康素”,是龙的咽喉。喉下有四颗星星排列在簸箕里,呈“厥苏”状,代表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心、尾、跳过分别代表龙的心和尾。

二月二的民俗

我国一些地区过春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招财龙。民间信仰吸引龙有两个目的:一是请龙回来,播撒云雨,祈求农业丰收;另一种是龙是各种昆虫之神,龙来了,各种昆虫都躲起来,有利于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江苏南通人用面粉做成寿桃和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里。他们认为这是给虫神和祖先的食物,祈求祖先赶走害虫,希望虫神不要伤害庄稼。

那一天,食物的名称一般到处都加上“龙”的名称。吃饺子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麟”,吃面叫吃“龙须肉”,吃米饭叫吃“龙籽”,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女人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黑龙在这一天会抬头看世界,用针会伤到龙的眼睛。女人起床前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就抬头”。起床后,我要用灯笼点亮房梁,念“二月二,点亮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身”。有的地方,女人因为怕伤到龙皮就不洗衣服了,等等。

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名利的神)的生日。日本秀才拜文昌,求科举第一。按照旧习俗,孩子们在二月二日开始正式学习。以前读书人要行四礼,分别是开学典礼、进阶典礼、感恩典礼、状元典礼,其中开学典礼是人生的第一份礼物。当你开始写作时,你就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包括祭拜孔子、传授最基本的人生道理、赠送文房四宝等。

2月2日刮水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吉祥的,是风化雨的主人。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祈求龙抬头造雨,滋润万物,史称“二月二剃龙头”。中国人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光头会让人吉祥如意。所以民间谚语说“二月二刮水龙头,一整年神清气爽”。2月2日,每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此外,我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正月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腊月剪完头发后,一个月都不去理发店,直到2月2日才解禁。然而,这种民间禁忌近年来逐渐淡化。

二月二是龙被蛰升天的日子。中国人总是把龙作为他们的图腾。这一天“剃龙头”反映了人们祈求龙保佑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中国有一些民俗,剃头,祭祀,拜文昌神,吃面条,炸油饼,爆爆米花,吃猪头,吃春饼,吃红烧肉,吃蝎子豆。在这一天,饮食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有大财”,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大多取名为龙。吃春饼叫“吃龙麟”,吃面条叫“福龙须”,吃米饭叫“吃紫龙”,吃馄饨叫“吃桂圆”,吃饺子叫“吃长耳朵”。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龙的保佑、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

1,其次是“咕咕”

二月二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大妈”,也就是家里接回出嫁的女儿,所以有“二月二接娃”的说法。因为老北京人有很多礼数,其中,正月里“大妈”是不能住在娘家的。第二年初二去娘家后,当天也必须回婆家,尤其是新婚的“阿姨”。但是2月初二,她家来接女儿回去,住了几天或者半个月。一是第一个月忙了很久,累了,就把她接回家好好休息。第二,新年刚开始,又要忙了,好好对待她。一般都是上春饼,也就是煎饼。被接回来的那几天,我的“阿姨”只是在周围聊天,轻松愉快。

2.皇帝耕地

二月二日的另一个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几乎是休克前后,“一犁休克,春分气满。”从那以后,就是北方春耕忙的时候了。为了动员民众迅速投入春耕生产,不误农时,2月2日,皇帝会象征性地带领官员出宫,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初的皇帝每年2月2日都要去先农坛耕田松土。从清朝雍正帝开始,他们每年2月2日出圆明园,在“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耕地。以前有一种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面中,一位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在用手犁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播种。一个穿长袍的七品县令在管,远处是挑筐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有一句顺口溜:“二月二,龙抬头,皇帝耕田赶牛,皇宫里的皇后总送饭。朝臣失种,春耕夏耕领天下,平秋五谷丰登。”这幅画也说明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在春天栽培夏云,让百姓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