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的论文题目都是《廊桥遗梦》《出轨之桥》?
终于写完论文了,这是我迄今为止写的最长的东西!回忆一下查找资料的艰辛,发给以后的同学* * *享受!引言在世界电影史上,有很多以婚外情为题材,以爱情和义务为主题的电影。但由于社会伦理的要求,这类电影早已有了观众所期待的既定结局,很难在艺术上再有突破,尤其是中年人的婚外情故事,只是家庭温情和社会伦理的单调重复。然而,在20世纪,出现了两部不同的关于婚外情的电影。一部是《美国廊桥遗梦》(又名《廊桥遗梦》),其细腻的场景描写和对社会伦理的尖锐追问赢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热烈的讨论。另一部是四年后上映的充满法国浪漫精神和欧洲文艺腔调的《法国爱情桥》。(一)简介《廊桥遗梦》1995根据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罗伯特?6?1詹姆斯?6?电影改编自1水,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亲自执导并主演。影片讲述了1956年夏天,过着传统乡村家庭生活的意大利家庭主妇弗朗西丝卡·强森(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在丈夫和孩子外出参加比赛时,遇到前来拍摄廊桥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随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他们在一起的四天,成了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却没有相遇。直到晚年,弗朗西丝卡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段经历,并要求她的孩子们在她死后将骨灰与罗伯特一起埋葬,地点是他们有过爱情的廊桥。这部电影直接描述了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的爱情是爱、性和爱情的和谐统一。虽然影片剧情单调,进度缓慢,但通过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将弥漫的爱情、对生命的认同和分离的焦虑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积极,无可替代,但是为了维持家庭,弗朗西丝卡放弃了和罗伯特的私奔,选择了在心里珍惜这段爱情。直到弗朗西丝卡去世,这段爱情才通过她生前写的日记公之于众,并在取得子女的谅解后,实现了与罗伯特合葬的愿望。在灰烬中,弗朗西丝卡终于完全彻底地拥抱了她的爱人和爱情。而1999拍摄的《无内容的两河》(Unprontent Deux Rivers)虽然在时间跨度上没有《廊桥遗梦》长,但也保证了故事主题的完整性和鲜明性。故事发生在诺曼底1962。米娜(卡洛·波桂饰演)是建筑工人乔治(热拉尔·德帕蒂奥饰演)的妻子。她不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她喜欢看电影,为了家里的生计,坚持出去打零工。比起丈夫,她更喜欢和15岁的儿子在一起。由于各种各样的机会,她遇到了马蒂亚斯(查尔斯·贝尔林饰演),一个来修桥的外国工程师。他们一见钟情,在儿子的鼓励下,他们很快开始了恋情。直到被乔治(杰拉尔·德帕迪约)揭穿。然后,乔治的威胁和恳求并没有阻止米娜抛弃她的儿子和丈夫。影片结尾,夫妻二人在加油站相遇,美丽的米娜重获新生,看起来更加妩媚自信,乔治也走出了婚姻和爱情的挫败感。最后,两人各有所愿,走向不同的方向。电影的剧情看似跌宕起伏,却能以异常冷静的方式表现出来。当乔治听到米娜和马提亚斯叫他睡觉时,他也没有做出过分的举动。他只是说了句“我连把你脑袋拧下来的心都有了”就走过去了,然后安详的离开了。影片中浓郁的浪漫气息,洒脱的人文情怀,伤感的黑色幽默,让这部电影少了深刻的自省,多了哲学和人文的思考。更像是法国人向《廊桥遗梦》致敬,向世界宣布人性至上,真爱无敌。(2)什么是理论解释和影片分析?6?1的根认为“同一题材的作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并不妨碍观点相同但结论选择不同的倾向。”《廊桥遗梦》和《爱情桥》,两部同题材的电影,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想法。弗朗西丝卡放弃爱情,坚守婚姻义务;米娜跑去恋爱,抛弃了婚姻义务。但是,两人的选择得到了肯定。如果说文学作品的区别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意义,那么内容和意义的区别就表现在主题和观念上。那么什么是“主题”呢?图森在介绍中提到:“为什么(人们)总是对祖先的传说进行编目?”是为了研究它的历史,沉思它无尽兴衰的奥秘,也是为了了解它自己的奥德赛,有些是至高无上的,昂贵的,往往有深刻的悲剧。在每个忠诚和公正的心中,都有一个安提戈涅...这些英雄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在他们心中:他们和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我们在他们的形象中找到了自己...我们神话传说中的主题有多重作用(。它们是人性的象征,是人类悲剧命运的理想形式,是人性现状的表征。“按照上面的解释,虽然主题是抽象的,但在某些作品中,主题其实是和人物绑在一起的,人是可以抓住的,人物就是最好的网。人物把抽象的主题变成相应的思想。在影片中,体现主题的人物显然是弗朗西丝卡和米娜。与传统意义上的恋人相比,弗朗西丝卡和米娜并不感到作者的厌恶。相反,在我看来,弗朗西丝卡似乎是一个悲剧的、自省的自我受害者,而米娜似乎是一个突破传统桎梏、敢于行动的先锋。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是爱情和婚姻中的英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处理主题的方式上与之前的作品不同。以往的作品,主题牵着情节走,拘泥于特定的框架,注重情节的整体性,以情节阐释主题,却忽略了人;这两部电影以主题强化人物形象,再以形象的独特性深入挖掘主题。在这两部电影中,都痛斥了婚姻义务对爱情的束缚和对人性的压抑,但都肯定了两位女主角最终的选择。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大众在选择上给了他们不同的定位。1,影片中的时代定位:弗朗西丝卡是实用模特,米娜是理想模特。弗朗西丝卡在20世纪60年代住在美国乡村。提到60年代的美国,大多数人会想到摇滚乐、吸毒、性变态、堕胎、裸奔、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这些都是反文化运动。事实上,传统女性弗朗西丝卡是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所以在电影时代,弗朗西丝卡是一个实用的典范,一个守护家庭,恪守婚礼誓言的实用典范。米娜是理性的典型。米娜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小镇诺曼底。在法国1965到1980期间,家庭危机是一个热门话题。这时候女权主义和先锋派盛行。米娜的逃离也肯定了这两种文化趋势。在电影时代,米娜是一个理想的典范,一个成功逃离和幸福的理想典范。2.上映后的时代定位:弗朗西丝卡是想象的典型,米娜是现实的典型。根据70年代对《今日美国》影响:“65438年至0978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了一出戏。这部剧的主题在今天看来有点古怪,讲的都是发生在男女合住的宿舍里的荒唐事。这是70年代美国年轻人价值观的典型反映,说明性解放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在普通生活中的。没有什么比婚姻更能体现这种变化了。1910年,美国已婚家庭占家庭总数的80%。1970,69%的人还是已婚。此后这个数字急剧下降,2000年只剩下52%。”再看法国。“法国现代家庭结构的一个特点是独居人数大大增加。由丧偶、离异、单身人士组成的单身家庭占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巴黎好像是单身之都,每两户就有一户是‘单身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出现的妇女解放、女权主义、性解放和开拓精神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初衷是尊重人性,解放女性,却逐渐成为解构家庭的另一股动力。21世纪是一个信仰丧失、家庭破裂、男女关系混乱、同性恋剧增的世纪。在这个被经济关系扭曲,被工业机器大规模生产异化的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利益至上,利己主义,及时行乐的观念。大多数人对自己想得太多,自私变得理直气壮,贪婪更加肆无忌惮,而自我牺牲则完全被遗忘。社会上到处都是逃亡的米娜,弗朗西丝卡却成了人们过去留恋的对象。所以在电影上映的21世纪,米娜是实用模特,弗朗西丝卡成为理想模特。不仅如此,其实你会惊讶地发现,弗朗西丝卡和米娜的定位其实是循环往复的。这个循环时代的取向再次表明,爱和义务不是两个矛盾,而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社会婚姻的状态是由其中占统治地位的一方决定的。在20世纪后期,婚姻和家庭的状况就像摇摇欲坠的比萨斜塔。21世纪,婚姻家庭的崩塌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其实是人类社会在主次两方面都在变化和转移重心的时候,爱和义务的表现。杜桑在英雄主题的分主题研究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即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由于其适应性强、可变性大、功能多样而不受叙事框架的束缚。”6?1?6?1?6?1?6?1?6?1?6?1能够将自身融入某个世纪的思想特征和习俗,能够实际呈现各种甚至极端矛盾的意义,能够通过包容一切变奏来适应当代生活中的各种微妙差异。这样,主题学将同时成为一部精神史。“这两部电影对女主角的选择,不就是人类婚姻精神史的一个侧面吗?他们从顺从到反抗,再从放纵到收敛,不正是人类精神历史重复的最好证明之一吗?反映在客观世界中的精神的重复,是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循环。这一切再次证明,人类历史是重复的。(三)小结综上所述,作者借助于杜桑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理论,分析了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时代定位,发现影片中婚姻与义务的主题冲突集中体现在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思想冲突上,其实质是遵从人性和坚守婚姻道德的纠结。同时,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大众对婚姻和义务的选择,或者说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是不同的。这体现在电影中设定的六七十年代,弗朗西丝卡是实际模特,米娜是理想模特。电影上映的21世纪,弗朗西丝卡是理想模特,米娜是实际模特。这种选择循环,或者说审美循环,说明爱和义务不是两个矛盾,而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重心的每一次转化和转移都给人类社会的家庭结构带来了变化;其次,也是人类精神历史循环往复的表现,是人类行为反复的结果。所以,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爱和义务就将是永恒的社会文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