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腾
作为龙的传人,你不可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龙的原型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形象和文化含义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从古至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困扰着人们,至今也没有全部解决,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将追溯龙,走进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了解和探索龙的奥秘...
龙舟节
各种祈求龙的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四季,几乎每个月都有龙舟节或庙会,有时一个月会有很多次。这些节日和庙会,有的属于某个民族,有的属于某个族群;有的属于某个地区,有的属于多个地区;而且集祈祷、教育、制作、娱乐于一体,体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些龙按照农历的节日和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沙滩,陆港水乡,几乎都有龙灯节。又叫“制龙灯”、“龙灯”、“舞龙灯”、“掉龙灯”、“打龙灯”。此外,正月初五还有一个“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当地人会向龙王供奉各种祭品。正月初一是“龙舟节”,红河的哈尼族在村子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仪式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龙头”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买猪鸡鸭之类的祭祀用品,家里的男人都去祭祀。节日期间停产三天,节后第一个下午,各家各户派人带酒带肉到“龙头”家吃饭,以示感谢。与哈尼族的端午节相似,基诺族也有“祭龙”的节日。届时全村停产三天,村口竖起两根木桩,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不允许离开村庄,甚至不允许离开房子。在村子附近搭起一个临时草棚。稻草棚前有一棵大树。树下,一头水牛被宰杀,一头母猪和七头小猪被池塘杀死。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由池塘提供。
正月十三至十五,湖北武昌有一个“龙舟会”,采取舞龙、烧龙、拔河比赛的形式——用绳子象征龙。此外,春节期间还有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节。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上与龙有关,内容上也涉及龙,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在一月和二月之间,有一个“龙池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七月举行)。普米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龙潭”(又名“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之畔。到时候全家一起去,在龙潭附近待三天。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建了一个高高的平台,被称为“龙塔”或“龙宫”。塔前竖起一根100尺长的杆子,上面挂着七个用鸡毛麻线做成的七斗架,作为龙神的居所。祭品如牛奶、清酒、酥油、奶糕、茶叶、鸡蛋等。被放在长长的Ta上。先是请巫师上神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祈祷结束后,50个涂有酥油的面人被放入龙潭。所有的祭祀结束后,全村会举行更盛大的祭祀。
二月的第一天是春节。在过去,山东惠民的村民把厨房的灰烬当成龙来祈求好运。《中国民族风俗》中有记载:“二月初一为青龙节,灶周围之物如龙、蛇,故称尹倩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大。阿清学者潘荣弼在《景帝年谱》中写道:“初二是龙抬头之日。村民用烟灰从门外吹进厨房,绕着水箱打转,这叫引龙回来。人们用小米面、枣糕、小麦、大米来炒食,称为“熏蒸”。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也有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看黎明”的说法,即天公作美,一年一旱,认为晴天主旱,雨天主涝。在大巴山的黄冠地区,人们把二月二日称为春节。为了迎接春龙,村民全家早早起床,把房间里里外外前后都打扫了一遍。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表示龙须面长,象征好运。吃面时,老人带头端碗,站在房间中央,面向室外天空,吟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丰富的玉米棒又粗又大,高粱是小米舞的领军者。中午,我们吃“龙林饼”,饼上有村妇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妇女在这一天也禁止做针线活,因为据说龙会在这一天抬头看世界,用针会刺到龙的眼睛。当天,云南苗族人民举行“龙舟会”。一般来说,以村为单位,树是龙的象征,祭祀猪、鸡、狗。
关于龙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讨论过龙的原型。他认为龙的主要部分和基本形式是蛇。他说:“所谓的龙,不过是一条大蛇,名叫‘龙’。后来,以这条大蛇为图腾的一个群体融合并吸收了许多其他图腾群体,大蛇接受了动物的脚、马的头、浣熊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的观点与闻一多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奥秘。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几个以水生动物或两栖动物为图腾的近亲氏族。他们结成联盟,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被神秘化,变成了图腾,在龙里面。所以蛇族也是龙族。”
刘敦元也认为龙的原始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不同。他说:“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常见的神话事物。这个传说起源早,流传广,内容非常复杂。但从历史上看,它只是爬行动物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原来的形象是蛇,代表的自然力是土地。”“有角的龙是蛇,角是用来表达其超自然的性质,这是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所有龙字的情况。”
台湾省学者袁德兴也认为,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和文化中的蛇就是龙。”“蛇对龙的推崇,完全是文化行为。”
伏羲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无数灿烂的瑰宝。当我们研究、整理、开发这份遗产时,我们沐浴在她的智慧之光中,深切感受到她将为我们祖国今天和明天的文明建设贡献潜在的光辉。
伏羲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人类祖先,是中国的第一个国王,在黄三排名第一,在百王之前。他和女娲在中国被称为“亚当”和“夏娃”。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龙首,或者蛇头,孕育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伏羲的出生和功绩从古至今,历代都尊他为祖。他们为人类的繁衍和生存探索和发明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赵琪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洪水时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崇拜的人类始祖伏羲,是华夏龙族作为使者的根本。以伏羲为代表的先民开拓性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孕育并形成了伏羲文化,将人类从大洪水时代推向了新的文明时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黄羲故里天水300万人民的神圣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的历史责任。
龙的记录
根据古代经文,龙是一种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兔子的眼睛和一条巨蛇的脖子。它的腹部看起来像一种“申”(一种虚构的类似于鳄鱼的软管)。它的爪子像鹰,手指像老虎,耳朵像水牛。龙有瞬间从一个物体变成另一个物体的能力;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到天上,下到海底。看来龙是有超能力的造物,可以幻化成各种形态。在中国,龙的符号诞生于商代和殷代(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时期+06-11),它被雕刻在动物的骨头和龟壳上。这些雕刻的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行动物,它有牙齿、鳞片和一些爪子。上述符号通常表明龙被视为残忍、邪恶和不幸的造物。根据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得出结论,它实际上是一种短吻鳄鱼。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龙提出了许多解释和推测。毫无疑问,原始形象中的龙一定是爬行动物、蛇、鳄鱼或蜥蜴。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化石和遗迹表明,蜥蜴、短吻鳄和龙是由象征荣誉和宗教的图腾演变而来的。通过研究这些肖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的最早形象,它的进化史和它现在的样子。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代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更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他们的图腾。时间久了,这个形象就演变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者图腾。
所以,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崇拜的神秘造物。在现代中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用各种方式描述龙,从鱼到鳄鱼和人。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心中,它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龙,一个虚无缥缈的神灵,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心中盘旋。
龙起源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丰收的美好愿望,人们在心中构造了一种具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其兴风作浪的力量。这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并为保护大禹治水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造福了千千千千万万的人民。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和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已经成为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跳舞和赛龙舟。在谜语、对联和图画中,龙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主题。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弘扬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弘扬一种博大无边的民族精神。
龙,日月之精,天地之灵气,有百兽之形,海纳百川。在这个新时代,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国灵魂。
龙的种类
龙葵:一种虚构的单腿怪兽,这是龙的胚胎阶段。《山海经·野东经》对隗嚣的描述是:“形似牛,但无角。当你踏入和走出水面时,就会有风和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故称夔”。但更多的古籍说隗嚣是一种蛇形怪物。"隗嚣,神韵也,似龙之足. "(《说文解字》)“咦,一只脚,?走在路上。”(刘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中,龙纹是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形象多为长嘴卷尾的长条形。其造型适合青铜器装饰面的结构线条,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章鱼: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行动物——蛇为模型想象出来的,经常在水中活动。“五百年,章鱼变成了饺子,一千年,饺子变成了龙。”是龙的童年,西周末年的青铜器纹饰上曾经出现过,但不多。
潘国是龙属的蛇形怪物,是早期的龙,没有角。《广雅》中有“无角,据说杀一条龙”的描述。对龙也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指黄角龙,一种是指母龙。《汉书传》中有“赤龙亦为雌龙”的注释,所以出土的战国上有龙和龙组合形状作装饰,意为男女交配。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物上常装饰成扁蝇的形状,有单蝇、双蝇、三蝇、五蝇甚至群蝇。或作为一个标题卡,或作为一个戒指,或作为一本书。此外还有博古甲虫、环甲虫等各种变化。
焦: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能引起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之水能造云造雾,翱翔太空。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关于饺子的起源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谓之蛟”,有的说“鳞谓之龙”。《墨客·道犀牛》第三卷更具体:蛟形如蛇,头如虎,长者数十尺。大多住在西滩石洞下,声音如牛。焦若在岸边或山沟里见到行人,便会用嘴缠着,使人落水,即在腋下吸其血,直至血尽。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经常受其苦。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说周初下水三天三夜去剁饺子回来了。焦可能是一只鳄鱼。
角鼻龙:指有角的龙。据《聊斋志异》“千年蛟龙,百年龙五变角龙”,角龙是龙中老人。
应龙:有翼的龙叫做应龙。据《聊斋志异》“龙五百年为角鼻龙,应龙千年”,应龙是龙的精华,所以长了翅膀。根据传说,应龙是古代黄帝的龙。是受黄帝之命讨伐蚩尤,杀了蚩尤成为英雄。在禹治水中,神龙以尾巴扫地,分洪为功。这条神龙又叫黄龙,黄龙就是,所以就是禹的英雄。应龙的特点是翅膀,多刺的鳞片,长头,小鼻子,眼睛和耳朵,大眼睛,高眉弓,锋利的牙齿,突出的前额,细脖子,长尾巴尖和强壮的四肢,就像一只长翅膀的扬子鳄。应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玉雕、石雕、帛画和汉代的漆器上。
火龙:是受火威胁的龙。全身紫火,火龙所过之处,无不焦。
盘龙:指蛰伏在地上不升天的龙。龙的形状是盘绕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盘绕在柱子上的龙和装饰梁和天花板上的龙习惯上被称为盘龙。在《太平玉兰》中,对盘龙又有另一种解释:“盘龙长四尺,青黑色,有锦缎般的红带,常随水而下,入海。”有毒,伤了人就死了。〳把龙和饺子,蛇之类的混在一起。
青龙:是“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黑龙。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的若干星星划分为28个星区,即28个星座,以观察月亮的运动和划分季节,并将28个星座分为四组,每组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七个星座,有蓝、红、白、黑四种颜色,还有龙、鸟、虎、玄武岩(龟蛇相交之处)四种动物,称为“四象”。龙意为东方,蓝色,即所谓“东宫青龙”。到了秦汉时期,四象变成了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龙),神秘色彩越来越浓。南阳汉画院现存的东宫黑龙星座画像石,由龙、十八星、月亮组成,上面刻有玉蟾。这条龙是整个黑龙星座的象征。在汉代的砖、石、瓦中,有许多“四灵”的形象。
于化龙:它是一条龙头鱼身的龙,也是“龙鱼互变”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很久了。《说苑》中有白龙下寒渊化鱼的记载,《长安评书》中东海大鱼化龙,民间流传的鲤鱼跃过龙门,无不诉说着龙鱼的相互变化。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就出现在玉雕中,历代都有发展。
龙的形态
坐龙:是以危险的姿势坐着的形式,头朝前,下巴下立着一个火球,四只爪子以不同的形式向四个方向延伸。龙身向上卷曲,向下弯曲成弧形,姿势正确。坐龙一般立于正中,庄重严肃,往往上下或左右排列着奔腾的龙。在封建社会,坐龙是高贵的龙纹。
走龙:行走缓慢,整个龙是横态的前侧。龙往往成对装饰,形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前的双面,常使用器皿的狭长装饰面。如果是单相出现,龙的头往往会回头,让画面更生动。
圣龙:头在上面,奔腾起舞,呈现上升势头。若龙头升至左上方,称为“龙升于左”,龙头升至右上方,称为“龙升于右”。提升龙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升得慢,就“升龙慢”。那些急着崛起的,就叫“急着崛起的龙。”头上的升龙又向下移动,称为“归降龙”。
降龙:头在下面,飞奔飞舞,呈下降趋势。如果龙头向左下,称为“龙降于左”,龙头向右下,称为“龙降于右”。降龙有不同的侧重点。缓降者,谓之“缓降龙”。下降较快者,谓之“降龙迅速”。头朝下的龙向上移动,称为“回弹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一起玩(或抢)一颗火珠的表情。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行星图,火球是由月球演化而来的。自汉代以来,双龙戏珠已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案,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富贵的器皿装饰。双龙的形式取决于装修的面积。如果是龙的话,两条龙对称的位于左右两侧,呈走龙的姿势。如果是方形或圆形,(包括类似这些形状的方块)两条龙上下对角排列,上龙下行,下龙上行。无论是长条形还是块状,火珠居中,呈现出热闹的气势。
云龙:指在云端奔腾的龙。龙和云合而为一,云是龙的基础。龙息变成了云。云龙纹是云与龙的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与抽象的云融为一体,呈现出云非云、龙一样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以龙为形象的卷草纹,又称“卷草卷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体、尾巴和四肢都成了卷草纹。整体往往呈现“S”形的主旋律,并继续延伸“S”形,产生一种连续的、永恒的艺术效果。头部的丰富变化和卷曲的草构成了一幅动静不均、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平衡的形式,注重曲线美,充满动感。在表现形式上,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具有吉祥寓意的《如意文》内容融入一幅画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卷草和扎枝图案常用于建筑物、家具和器皿的装饰。
转龙:源于草龙,脱胎于草龙,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龙的线条装饰挺拔,硬朗,转折处是一个方角。龙头也是方圆形,整体协调,简洁明快,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它常用于家具、室内装饰和建筑框架。
团龙:龙的形状适合圆的就叫团龙。它起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四龙”、“八龙”等团花被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衣服上有四、八条龙最为尊贵。后来发展到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都有龙团,适用性强,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气息浓厚,应用广泛。龙团也有多种形式,如“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团龙的圆边还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案,团龙图案华丽丰富。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女娲挤压黄土创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一般来说,女娲最早是由崇拜蛇作为图腾的人创造的。
什么是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象征。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蛇图腾的颜色在女娲、伏羲和其他人的形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蛇图腾分布广泛,现在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在数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蛇图腾遍布大江南北。台湾省高山族和海南黎族都有蛇图腾的痕迹或习俗。在以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蛇”是“龙”的原型,“龙”是“蛇”的神性体现。所以在江浙皖一带,家养的蛇被称为“黑龙”、“天龙”、“佳龙”。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一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屋”,建蛇庙供奉蛇神。
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自豪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德艺术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全套* * *有三种面额,币别为官平银,1银为绿色,3银为红色,5银为黄色,刷色不同,有暗有亮。用粘合剂浮雕印刷,穿孔12.5度。由上海海关注册处印制,分三期印制发行,分为:
用棉纸印刷大龙1878—1882,第一期。纸张坚韧薄,略透明,帧距2.5 mm左右,后期整张25(5×5),但3分银整张20(5×4)。这一期印刷量最大。
印于1882,宽边龙为第二期。框距大概在4.5-5.0 mm,纸张比较复杂,有些比较脆,容易开裂。由于纸张尺寸的原因,整版3分银改为15(5×3),其他两种纸张除3分银外印刷较少。新5分银票世所罕见,为稀世精品,俗称黄5分。新票是孤儿。最初由美国集邮爱好者石塔收藏,曾被中国邮票协会誉为“西半球最贵的中国邮政”。是香港林在1991购买的。
厚纸大龙1883-1885印刷,第三期。纸张较厚,不透明,框距2.5-3.25 mm,因子模量磨损与纸张尺寸的关系改为20(4×5或5×4)张。根据牙孔的形状,有裂眼牙和毛牙两套。
大隆邮票发行量约为1万枚,具体发行日期至今无记载。经讨论,认为大隆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在654.38+0,878年7月24日至654.38+0年8月之间。因此,大隆邮票的发行历史、分款与版式、邮戳、真信封等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
龙的影响(1)
龙文化,上下8000年,历史悠久。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文化的各个层面,丰富多彩。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的形式。在古代的《诗经》中已有龙的描写:“龙旗十骑”、“龙旗杨洋”,表现了盛大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景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赞美的对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用热情真挚的句子和丰富的修辞表达了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当诗人说他因为不能容忍楚国的小集团,想到天上去求贤惠的女子和圣洁的公主时,他想象着自己也像仙女一样驾着龙车在彩云中穿行:
为我驾飞龙,杂姚以为是车,
离心Xi有什么用,我会更适合自疏。
战车千辆,齐豫却驰骋。
驾八龙雍容华贵,举云旗如蛇。
为我驾驶那条迷人的龙,
坐一辆用玉和象牙装饰的车。
你的思想能与众不同吗?
我会离开自己,远远的!
我的车队有几千辆车,排列整齐,
队伍浩浩荡荡,隆隆作响。
每辆车都由八条蜿蜒的龙拖着。
彩云旗在车上飘扬。
龙的影响(2)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艺术地加工了民间祭祀神灵的巫歌,注入了他的激情,使诗歌充满了奇幻、瑰丽、浪漫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诗中描写的神仙多有神车驱龙,所以诗中多有关于龙的诗句。
汉代以后,赋体开始流行。由于汉武帝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得以迅速发展,但同时在内容和风格上也变得唯美空洞,成为一种歌颂的文体。两汉以后,瑞赋理论盛行,瑞赋以龙为重,于是龙成为赋的主旋律。唐宋时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多是虚的,有些纯粹是吹捧。艺术上没有什么大功德,只有少数人的龙诗有一种别样的气息,比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虽然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以生动传神的感觉,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代王安石写《龙赋》,是对有龙的人的独特比喻。
在古代七言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很少。《全唐诗》只记载了初唐李奇的一首诗:“举烛照幽都,含章仿,西秦饮渭水,东罗荐河图。移星带火地,鼎湖升云出,望遇圣人,朝会晨毕。北宋时,韩琦也写过一首关于龙的诗:“贤者知其居,逢事见其灵。
虽然比赛中有图像,但解决方案是看不见的。这是一个充满事物的世界,也是一份遗产。如果丹青身材好,试试叶公亭。这类龙诗在内容和艺术上并没有太多可取之处,反而有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歌,因为作者的细心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比如欧阳修的宋代百子坑龙族诗,主要以民间祈雨为主。诗人先写降雨情况,再写求雨经过考验,农民无比高兴的情景:“明朝时,老农民拜池,山中鼓响,野巫醉满庙,狼鸟争残。场景历历在目。再比如陆游的诗《龙吊》:“成都六月有大风,屋内气势十足。乌云鬼魅在风中,鬼神般填补虚空。霹雳迸火,大地红,神有沉浮的一生。龙尾不卷天不东,雨滴如车轴劲,山毁河溢路,千尺松连根拔起。龙卷风的可怕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龙的影响(3)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聊斋志异》和传说,而《聊斋志异》的传说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关,所以神话中的龙也进入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续谜录》、《宣石志》等。最精彩的是李写的传记。
在小说中,文人刘一回到家乡,通过泾阳与义龙的女儿相遇。龙女被婆家虐待,被赶到荒野放羊。刘一同情龙女,并给她的父亲董廷军发了一条信息。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看到信后大怒。他去了泾阳,杀了龙女的婆家,救出了她,并想把她嫁给刘一。刘一因为钱塘君的傲慢之言而拒绝了。龙女崇拜,所以她改变了自己的外貌,用了鲁的女儿的名字,最后嫁给了。小说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和钱塘君的刻画极为传神。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根据它改编的戏曲在元、明、清都有改编。明代鬼神小说兴盛,对龙及其情节的描写夹杂着佛道的内容,其中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