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生肖从何而来,有哪些传说?
文献记载黄帝时代有十二地支,与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和十二星座都代表了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份和节日。殷商时期发明了A、B、C、D等十种文字。后来学命理的人称之为天干,与地支结合使用,如甲子、娥冤等,用来计算年、月、日、时。
据传说,这是东方朔在汉代的想法,以十二种动物代替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的季节。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明确的《燕都篇》记载。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字。按生肖计算年份也始于东汉。至于为什么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符号,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在古代,所有的部落都会选择一种他们特别害怕或者喜爱的动物,并以它的图案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
有些人认为十二生肖最早出现在写作的时候。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小时。同时,他们观看天象时,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情况来确定生肖。
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是老鼠趁着夜深人静频繁活动的时间,被称为“老鼠”。
凌晨一点到三点,很丑。牛习惯晚上吃草,农民经常晚上很晚起来喂牛,所以被称为“丑牛”。
从凌晨三点到五点,它属于印石。这个时候,白天卧,晚上走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在此时听到虎啸,故称“银虎”。
早上五点到七点,是石矛,天刚蒙蒙亮,兔子就从窝里出来,喜欢吃带着晨露的草,所以叫“毛兔”。
早上7点到9点是早晨,一般这个时候容易起雾。据说龙Xi在云端漫步,也值初升的太阳,故称“辰龙”。
上午9点到11点,是第四个小时,雾气散去,阳光明媚,蛇从洞里出来觅食,伪装成“蛇”。
十一点到中午一点,是中午。在古代,野马是不被人类驯服的。每当中午时分,它们就跑来跑去,嘶鸣不已,因此被称为“午马”。
下午一点到三点,不合时宜。有的地方叫“羊出坡”,意思是说这是放羊的好时机,所以叫“不放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于申论时间,太阳西下,此时猴子喜欢啼叫,故称“申论猴”。
下午五点到七点,是酉时。太阳下山,鸡在窝前旋转,故称“酉鸡”。
晚上7点到9点,是一天辛苦工作后准备休息的时间。狗趴在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所以叫“狗”。
晚上9点到11点属于海,夜深人静时能听到猪拱的声音,所以叫“海猪”。
就这样,一天中的时间是用动物来安排的:老鼠、丑牛、银虎、毛兔、陈龙、四叔、午马、羊、猴、酉鸡、狗、海猪。后来,人们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年份,黄道十二宫就出现了。
中国生肖源于古代人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匹配,即鼠、丑牛、银虎、毛兔、龙、蛇、午马、羊、猴、鸡、狗、海猪。给动物定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比如《缘起》里的东西说:“黄帝使丑十二日以月命名,十二兽属之。”1997年,考古人员在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一批带有《天书》的竹简,记载了秦国为了行动首先选择吉日或吉日的内容,包括十二生肖的细节,但与今天的生肖有些不同。
郭沫若先生根据《陶斋卷四·辛莽贾梁》碑文认为,十二生肖最早出现于东汉,但并非王充或东汉所创。王充《论物衡》:“阴,木,其禽虎;嘿,土也,其鸟犬也;”第三,火,鸟,蛇。“《说毒》:“陈为龙,而化为蛇”,《四大忌》注:“子之鸟鼠为母之兽兔”,可见十二生肖在战国末期已流行。”《唐书》:“拓跋思年,以十二事为标。如果一年是阴年,那就叫虎年。"清代赵翼《考于琮》:"盖北之俗初,丑子丑不丑无所谓,而鼠、牛、虎、兔等分龄时,皆浸传于中国,故不废耳。"
说到生肖的由来,要从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夜说起。早在6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发现太阳和月亮一年要相会十二次,每次相会的地点都不一样。所以古人把太阳的轨道分成十二等份,即黄道十二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用“甲、乙、丙、丁”与“甲、乙、丙、丁”一起作年表。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古代很多地方都用天干地支,人们用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计算年份。因为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天干地支每60年算一次年,称为60花。地支也被古人用来计算方位。子正北,基正东,午正南,酉正西。当二十八夜中的虚太阳鼠移向北方,即子位时,其他11星分别是丑位的公牛金牛、阴位的尾火虎、窝位的宅兔、晨位的康金龙、四位的翼火蛇、午位的太阳马、缺席位的鬼金羊、申位的貘。在这里,我们来谈谈二十八家旅社的命名方法。二十八家旅社的名字都是由三个字组成的。第一个字是旅舍的名字,第二个字是命名太阳、月亮和每个相位的五行,最后一个字是动物的象征。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虚孙鼠跑向后代时,十二宿的象征动物在十二支方向。我们会发现它们恰好是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再加上他们的地支位置,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丑牛、鼠、虎、兔、龙、蛇、午马、羊、猴、鸡、狗、猪”<生肖起源很难研究。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论物衡》载:“阴,木,其鸟,虎。土,其鸟犬也。.....中午,马也到了。子,鼠也。酉,鸡也。毛,兔也。.....亥,貘也。不,羊也是。丑,牛也。.....三、蛇也。”沈,猴子。“上面的引文里只有十一生肖,缺的是龙。《言毒》一书也说:“陈为龙,已为蛇,陈、斯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就完整了,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隶属关系也就如此完整,和今天一样。
为什么十二生肖需要十二?《李周·官纯·冯·石翔》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日,十有二十八星,可辨其记叙以明天道之位。”时间的划分是递进的,有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点。《国语·于今四》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十四子有姓,为十二姓。”就连天子的妻妾也有“十二女”的说法。后汉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女,日数也;君臣有别,此事必减。"
近年来,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的创世史诗《黑暗传》。关于干支的起源有一个故事:“世界之初,黄轩骑着混沌兽遇到了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子。大的那间有十个男人,小的那间有十二个女人。黄轩说:“这是天干革命,以支持神来治理干坤。”于是,分别取名,夫妻搭配,成了阴阳。男人统称为天干,女人为地支。“这个创世神话故事讲述了干支、黄轩神、女娲神、干坤阴阳的故事,把干支的“身世”往后推了很久。
黄道十二宫的诞生有一个天文背景。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寒暑交替的循环。宋代洪灏《宋墨列传》说:“女真极旧,恰在新月之后,其人不知日期。当被问到时,他们会说,“我见过多少次草?”草一年绿一年。"宋代孟珙《僧鞑录》也记载:"每草一岁,有人问其年,便说是几草。"后来有天文观测者发现可以用月亮的盈亏周期来衡量年的长短,发现十二个满月都是一岁。这一发现是早期历法最精确的成就之一,“十二”被视为传达上帝意志的“天数”。天干地支,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是“十二”。
一只老鼠和一只丑陋的母牛...一只狗和一只猪。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古人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为自己的生肖?
清代《杨光杂记》引用在《松下阁》中的多余言论:“子何以属鼠?”岳:天生于子,不灭则不开。老鼠吃昆虫。所以夜未央,阳性鼠要等,所以孩子属于鼠。地丑,牛开地,所以丑属于牛。若生于阴,若生则杀。凶手,老虎,阴人,恐惧。如果你牛逼,你就是虎,那么殷就是虎。冒犯者,日出。日离体,含太阴玉兔之精,故为兔。三月占卜的辰,是龙族下雨的时候,所以辰属龙。最后一个人,四月占卜,当时郁郁葱葱,蛇在其位。还有,蛇不在路上的时候,就是蛇。正午,阳生,阴生。马身体健康,不离地,又属阴,所以下午属马。绵羊不是绵羊,因为它咬不合时宜的草而成长。申请的时候,猿猴在夕阳下啼叫,胳膊都伸了出来。以此类推,混沌横行,所以应用属于猴子。这个人,月亮出来的时候是月亮的身体,水分是太阳金鸡的精华,所以属于鸡。在细胞核里,猪除了饮食什么都不懂,所以海是猪。
换个说法,生肖的选择和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来决定的。中国从汉代开始就用十二地支来记录一天的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相当于两个小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子夜,此时老鼠最活跃。凌晨1点到3点,很难看,牛在反刍。3: 00到5: 00是印石,此时老虎四处觅食,最为凶猛。五点到七点是作案时间。此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正忙着吃药。早上7点到9点是早晨,是龙族下雨的好时候。9点到11点,蛇开始活跃。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太阳正盛,到了中午,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1点到3点,就是晚了。这个时候羊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3点到5点,是奥运会。这时,猴子变得活跃起来。五点到七点是一元的。当夜幕降临时,鸡开始返回它们的巢穴。晚上7点到9点,狗开始守夜。从晚上9点到11点,是石海。这时,万籁俱寂,猪在打呼噜。
“天干地支”的方法非常方便实用。为什么要用生肖来搭配呢?有什么意义,比如“鼠标很丑”之类的?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用生肖标记时间的原因是古代人对动物非常敬畏,对自然界中活泼或凶猛的动物有图腾情结。比如中国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动物法来记录年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图腾情结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被用来记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