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专业角度解释为什么有人相信星座?
你是一个对人很深情很真实的人。有点懒,怕麻烦。遇到喜欢的人,就会疏远。讨厌虚伪。其实内心是有些叛逆的,有不为人知的想法。我喜欢食物,我是一个吃货。
你认为以上评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匹配?差不多匹配了?部分匹配?完全不一致?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星座评论(本文提到的星座与占星无关,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星座)似乎总能道出我们的性格特点,赢得一批星座迷吗?如果你想知道答案,继续读下去。
理解“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人们会对一些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的、笼统的人格描述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认同,而这些描述往往是如此模糊和普遍,以至于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许多人。
如果我们想相信什么,我们总能找到各种证据来支持我们。主观验证影响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想相信自己的内心。
这种对人有情有义、真实可信的正面评价,一般能贴合我们的自我评价。当我们看到这种评价时,不会下意识地去反驳它,而是会寻找证据来证明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忽略了先验证它是否全面准确。同样,谁不喜欢美食呢?谁不讨厌虚伪的人?
比如你不会随便爱上一个人的评论就用完了:
不仅有星座评论,还有算命,随机心理问答,各种评论测试。比如前几天朋友圈很流行“只要输入姓名生日,就能生成包含个人性格短语的热词图”...
一方面,微信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例如,在微信公众平台关于禁止发布报名测试信息的公告中,微信团队认定的报名测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新年签、大学考、星座考等信息”。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类似的需要填写详细个人信息的屏幕应用。之前流行的“测试你未来的孩子长什么样”和“测试你和哪个明显相似”都需要用户的姓名、生日、照片、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的授权。如果你看到这些测试,建议你不要点击授权,只要在看到的朋友圈按一下,选择投诉,传播带有诱导分享性质的内容等...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探索自我认识的欲望,我们对热点的追求,也驱使我们去参加这样的考试,去了解自己。虽然你这样认识自己,但得到的评论和判断可能与事实相差甚远。
那么,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方法是什么呢?
打开正确的测试调查
做心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情绪等特点。
从调查和测试的角度来看,严格科学的心理测试总是需要考虑编制方法、信度、效度、评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等。
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或可靠程度,即测量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测试者的实际水平。有效性:指测量结果的准确和有效程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编译一个合格的测试时,这两者都必须被考虑。比如效度低。然后我做抑郁评估,得到的结论可能不是我的抑郁,而是我的焦虑或者其他情绪。再比如可靠性低。我做了一个抑郁评估量表。结果我抑郁症严重,但评估结果一般,耽误了正常的心理治疗。
所以要选择一个合格的、科学编制的心理测评量表来测量和了解自己。而不是随意编辑心理小测验来找乐子,可以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但要在自我认知和暗示的情况下强化一些坏习惯)。
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为例,使用经验校准法,65,438+00临床量表,4个效度量表和5个附加量表,明确的评分方法和分析,使用量表的说明和注意事项等...这种量表是严格科学的,可以有效的测试我们的人格特质。为我们提供个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程度的评估依据。
一个只需要三五个问题就能帮你总结个人特点的测试。你必须考虑一下。它是否认为你读书少是在骗你??是不是给了你一堆完全正确又毫无意义的废话?
我不会随便爱上一个人,这是肯定的。我还能爱上一只狗吗?你我都五岁多了,都不是三岁小孩了。怎么还能随便爱(微笑)…
正确认识自己
想要认识自己,首先要学会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优点和特点,而不是试图掩盖和扭曲自己的认知。
收集各种信息,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能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判断信息是否准确真实的反馈你的性格特征。不容易受外界暗示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
通过比较,明确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接纳自己,学会提升自己。其实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无所谓好坏。适当给自己积极的鼓励,用暗示的力量成就自己。
回头看看下面的评论,猜猜发生了什么,真的是自己吗?那么,如果真的是自己,你觉得自己需要加强什么,需要纠正什么?
您的个性评论:
你想得到别人的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性格上有些缺陷,但总的来说,你是可以弥补的。你有相当大的未开发的潜力,你还没有发挥你的优势。看似坚韧、严格、自律的外表下隐藏着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很多时候,你会严肃地质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改变,受限时又觉得不满足。你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思考者而自豪,不会接受没有足够证据的陈述。但是你认为对别人太坦白是不明智的。有时你外向、友善、充满社交性,有时你内向、谨慎、沉默。你的一些抱负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