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对苏东坡的简评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练,才华横溢的苏轼终于开始走向仕途。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二人赶往当时的首都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成为第一名吗?这次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
本来可以得第一名的苏轼,却意外地在三关考试中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对于苏轼来说,这虽然有些委屈,但却留下了一个传诵后世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具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考官欧阳修如此青睐?欧阳修和苏轼之间会因为这篇文章发生什么特别的故事?
苏轼以其天才的文学思想和绝妙的文笔名扬天下。但由于母亲程夫人不幸去世,苏轼不得不回到家乡吊唁。三年后,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进京时,北宋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即将举行。苏轼的兄弟们,在三年前的考试中拼尽全力,一举成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已经准备好向这个系统考试发起又一次冲击。那么,制度考试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呢?而苏轼兄弟在这次考试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吗?
从长江上游,经汉口,举世闻名的三峡,进入中国西南大省四川,然后沿长江而上,过重庆,到达水源,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尊巨大的石佛,它是由江边的一个悬崖雕刻而成的。四川省西部边陲,雄伟高耸的峨眉山脚下,就是苏东坡笔下被称为历史的乐山,岷江在这里汇入长江。在西北原始部落居住的山上,岷江汹涌奔流,与来自峨眉的另一条河流汇合后,直扑乐山大石佛。激流逐渐转向东南,然后向东流,再流入中国海。在被千年阴云笼罩的峨眉山的阴影下,乐山以北约40里就是梅州的眉山市。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一个杰出的地方文学家族而闻名。这个家族就是苏家族,也就是家族。父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子游、父子占据唐宋三席。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在这所房子里,一个婴儿踢着襁褓大哭。自从第一个儿子去世后,新生婴儿就成了这个家庭的长子。现在在这里骑这个宝宝也没什么特别的,可以说和其他宝宝一样。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来大致了解一下这个家庭。但还是先说说这个孩子的生日吧,不然会把中国传记的海外读者搞糊涂。在中国,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岁,这是因为中国人一直都愿意尽快达到受人尊敬的老年。第一个新年一到,大家都长了一岁,那个宝宝就两岁了。按照中国的计算方法,一个人生日前总是比实际年龄大两岁,生日后总是大一岁。在这本书里,年龄是按照西方计算的,生日也不再精确估计。但是,说到苏东坡,还是要精确一点。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已经一岁了,那是12月19日,新年到来的时候,他已经两岁了——其实还不到半个月。因为他的生日在年底,按照中国的年龄,他总是比实际年龄小两岁。
关于他的生日第二点要说的是,他出生在天蝎宫之下。按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他这辈子吃了很多苦的原因。不管是好的谣言还是坏的谣言,他永远是语言的箭栈。如果是善意的谣言,他就是有罪的。太糟糕的谣言,他无缘无故地被羞辱。这个命运和韩愈差不多。韩愈出生在同一个星座,韩愈因为固执被朝廷流放。
在那间房子里,在房间墙壁的中间,有一幅神仙的画像,上面描绘的是中间的张。婴儿的父亲苏洵现在已经27岁了,这是他人生中精神上的困扰时期。他在市场上看到这幅画像,就用玉壶买了下来。在过去的七年里,他每天早上都向这座张的雕像祈祷。前几年他老婆生了个女孩,死了的孩子又生了。他过去一直盼望有个儿子,但现在他如愿以偿了。他一定很开心;而且我们也知道他正在遭受屈辱和痛苦。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有自己的土地,或许比一般的中产家庭还要富裕。家里至少有两个丫鬟,家里还可以给苏东坡和他以前的妹妹雇一个奶妈。等弟弟出生了,家里可以再雇一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俗,两兄弟的两个奶妈会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成年的孩子,度过余生。
苏东坡出生的时候,祖父还健在,六十三岁。年轻的时候,我高大帅气,身强力壮,酒量很重,很大方。后来有一天,苏东坡已经成为当代公认的文学领袖。他的官职是翰林学士,懂得制定法律,家已迁到开封城皇宫附近。有一天,几个亲密的朋友和崇拜者去拜访他,那天正好是他祖父的生日,他开始告诉来访者一些关于这个奇怪的老人的有趣的事情。老人不识字,但人品不凡。那时,他们住在乡下,他们有很多田地。他的祖父不像其他家庭那样储存大米,但他用大米换粮食,在他的谷仓里储存了多达三四万石。别人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荒年歉收,他爷爷开了一个仓库分发粮食,先是给自己的至亲,然后给自己的婆家,再给自己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穷人。别人这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要广泛储存大米——因为大米可以储存好几年,但是潮水来了就容易腐烂。他爷爷不愁吃穿,不愁休闲。他经常带着一瓶酒,和亲朋好友一起席地而坐在草地上,喝酒欢笑消磨时光。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唱歌,一本正经的农民大为惊讶。
一天,老人正在喝酒取乐,这时有重要消息传来。他的二儿子,苏东坡的舅舅,已经中考了。附近还有一个,我儿子也在考。那是苏东坡的奶奶程家。因为苏承结婚了,可以说是双喜临门。程家富甲一方,算得上是有钱有势。它长期以来一直对奢侈的庆祝活动感兴趣,但苏家的老人没有这样的意图。知君父如子,苏东坡叔叔亲自派人从北京给老人送来了官家的喜讯,官服官帽,朝廷用的匾额。同时还有两件东西,分别是一把太师椅和一个漂亮的茶壶。信到的时候,老人已经醒了,喝醉了,手里攒着一大块牛肉。当他看到行李袋里官帽上的红色按钮时,他立刻明白了。但当时酒还浓,他就拿起喜讯,大声念给朋友听。心情一喜,他把牛肉扔在行李袋里,和喜讯的官服官帽放在一起。他在村里找了一个小伙子帮他提行李包。他骑着驴,步行去了那个城市。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街上的人们已经听到了入学考试的消息,当他们看到那个带着奶酪的老人和一个醉汉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个背着奇怪行李的男孩时,他们不禁笑了起来。程家人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苏东坡则说,只有高雅的人才会欣赏老年人朴素自然的美。老人也是一个豁达的人。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走进一座寺庙,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他对这座雕像已经有了不好的感觉,整个村子都害怕它。更可能的原因是他对寺庙怀有敌意,因为他经常向信徒勒索钱财。
苏东坡的酒量并不是遗传自祖父,他的饮酒情趣却来源于祖父,日后不难看出。这位目不识丁的老人的智慧和才华原本藏在他的身上,结果却盛开在他儿子的儿子身上。身心能量的深刻,心胸的开放与包容,意图的纯粹与完整,都藏在老人身上。苏氏家族在当地的崛起,和其他贵族家族的崛起一样,也是符合无限差异、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苏东坡外婆家的智力我们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苏承两种血统的偶然混合产生了一个文学天才。
况且他爷爷对他孙子的文学人生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除了他爷爷的名字叫《序》。这的确是当年一个作家最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有名的作家,要写很多序言。苏东坡如果用“序”字,就失去了对祖先的尊重。于是他不得不把作品中的“序”全部改名为“语录”。不说出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名字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习俗,有时候很麻烦。尤其是当父亲的名字是一个很常见的词的时候。在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帝王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谭”字,因为“谭”是他父亲的名字。有个叫“赵谭”的人,司马迁擅自改成了“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叶凡也不得不避其父名“太”,所以今天我们在他120卷的巨著中找不到一个“太”字。诗人李敖的父亲的名字是“今天”,所以诗人必须用一个古老的词来代替现代常用词“今天”。这个忌讳是因为写现任皇帝名字的忌讳造成的。在科举考试中,如果考生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与当前朝代去世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就被逐出考场。但是皇帝一般是叫年号或者溢法而不是名字,所以很多考生忘记了皇帝的名字,真的被逐出考场。有时候一个皇帝会犯这方面的忌讳,因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容易记住十代祖宗的名字。有一次,一个皇帝一时没想清楚。他在给一个亭子命名时用错了字,突然想起犯了忌讳,错用了祖先的名字。所以,就把名字给了亭子,马上就改了。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生性沉默寡言。就他的政治抱负而言,他一生郁郁寡欢。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他想要追求的名望和功名却出现在了他的两个儿子身上。苏洵被赋予了独特的才华,精准的气质,独立的思考,古怪的性格。自然,他不是一个随和的人。直到今天大家都知道他27岁才读书。成年人经常引用这个来鼓励年轻人,告诉他们只要努力,最终会成功。当然,聪明的孩子可能会推一个相反的结论,就是孩子不用专心学习。其实苏洵童年并不是没有机会学习写作,但似乎苏洵个性很强,一发不可收拾,对那个时代的正规教育方式肯定是厌恶的。我们都知道很多有天赋的孩子真的在这里。说他小时候根本不读书,不写字,不写字,都不是真的。他年轻的时候一定给程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也不会想娶他的女儿。此外,同样令人惊异的是,他二十七岁才读书,却能扬名立万,而且他的名字并没有被他那才华横溢的儿子的名字所掩盖,这是极其不寻常的。
他得到大儿子后才认真起来,后悔浪费了时间。他看到他的哥哥,他的姐夫,还有两个大姑,都已经科研成功,都要当官了,他觉得惭愧,惭愧。这样的情况,即使是平庸的人才,也会被激发出来。对于一个天赋和智力如此之高的人来说,当时的情况一定让他难以承受。今天,我们从他的收藏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就不难理解这一点。苏洵在给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悼词中说,他的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学习,因为那位成小姐受过全面良好的教育。爷爷对儿子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在他眼里,儿子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他虽有才,却游手好闲,不肯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儿子不好好学习,他不肯管教。他平静地回答:“我不担心这个。”他的话暗示着他那才华横溢又不甘的儿子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会后悔的。他坚信这一点。
四川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勤劳、机警、能言善辩,具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他们仍然保持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文化。由于一百年前这个省发明了印刷术,学习之风正在兴起。在苏东坡时代,这个省出现过很多官员和学者。他的学术造诣比当时的黄河流域要高,因为在科举考试中,黄河流域的考生写诗都不及格。成都是一个文化中心,以其精美的文具、四川织锦和美丽的寺庙而闻名。还有著名的妓女和才女,在苏东坡出生前一百年,四川就有两位著名的女诗人。那些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地区的文章浮华飘逸的风格,依然保留着西汉时期的简约、快捷的传统。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四川居民沉迷于争论,喜爱雄辩的文章。即使是中产社会,说话的时候也都是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从大陆人的角度来看,都感觉充满了古雅精致的味道。苏东坡天生口才好,在口水战中绝不服输。他的政论文章清晰有力,很受欢迎。和邪灵鬼神争论几次是很自然的。东坡和他的父亲,在被敌人攻击的时候,被比作战国时期诡辩的说客,而朋友们则称赞他们具有孟文学篇章的口才,善于引经据典,善于取喻。四川人做律师,肯定是出类拔萃的。
正因如此,梅州人被称为“难治”。苏东坡曾辩解说,这里的居民不同于落后的地方,不容易被州官欺负。士绅家有法律书,精通法律条文不会错。儒生努力守法,也要求国家官员不违法。如果一个国家官员是贤能公正的,当他任期届满时,郡民就会弄清楚他的形象,把它挂在家里向它跪拜,并把它记在心里50年。当地人就像现代学生。新老师对这个职位不熟悉,他们将对他进行测试。国家官员如果内行,有能力,绝不会找借口闹事。如果新的国家官员傲慢自大,将来会有许多事情让他难堪。正如苏东坡所说,眉州百姓难治,州官不知治耳。除了梅州的那些古老习俗,人们还发展了一种社会门阀制度。名门望族分为一等和二等,人称“江青”。江青家不和普通人结婚,只要对方不是江青的一等,再有钱有势也不是好说话的。此外,农民中还有一个完美的习俗。每年二月,农民们开始在地里干活。在四月前拔去杂草。几百个农民,* * *在一起。选两个人来管,一个管漏钟,一个管鼓。一天的工作完全根据鼓声开始和结束。任何迟到和工作不力的人都将受到惩罚和罚款。那些因为更多人捐钱给公众而工作更少的人。当收获结束时,农民们聚在一起庆祝,打破粘土制成的钟漏,并用罚款和指定的捐款购买羊肉酒庆祝丰收。这个仪式一开始,先祭祀农民,然后吃喝到筋疲力尽,再各自回家。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父亲进京赶考。掉队后去江淮一带旅游,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期间家里发生了一件事,在《苏东坡传》、《宋史》和苏辙为母亲写的长文中都有记载。母亲正在教她的孩子们读后汉书。书中记载,后汉未修,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当时的文人和儒生反抗黑幕小人的统治。贪婪、贿赂、勒索和不分青红皂白地逮捕无辜的人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地方官都是宦官养的走狗,忠厚老实的人,学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弹劾汉奸。改革和抗议的声音此起彼伏,调查和审判层出不穷。当时,学者和学生在圣旨下不是被折磨就是被谋杀。
在这群正直的学者中,有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叫范滂,苏洵的妻子正在教她的儿子读范滂的传记。
建宁二年,发函惩治党员,紧急逮捕。武道,杜佑,到了郡里,捧着圣旨,听说让出了床就哭。我一听就说:“肯定是给我的。”也就是从监狱里。县令郭毅大惊,放印时,弓全死了。他说:“天下之大,子在此何如?”孙:“你若死了,将是一场灾难。你竟敢让你的丈夫背负罪恶,让你的母亲无家可归!”它的妈妈和它在一起。到了母亲节:“仲博的孝心足以供养他,他将从龙书君那里回到坟墓里,他的生死将在他该在的地方。只有大人斩断不堪的恩宠,不要增加感情!”母亲节:“你今天和李、杜一样有名,死了又何苦恨!有你的名字,可不可以兼得?”跪下受教,然后说再见。顾说他儿子的天:“我要使你邪,则邪不能行;如果你是善的,那么我就不是恶的。”路上闻到就会流泪。三十三岁的时候。
小东坡抬头看着妈妈问道:“妈妈,你长大后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吗?”妈妈回答:“如果你能成为范滂,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妈妈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小,100多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极其聪明的少年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在这么多小学生中,苏东坡和另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表扬的。那个学生就是陈太初,后来通过了科举,却出家了,想成仙。晚年的陈大初,时刻准备着展翅高飞的那一天。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和钱。他出去后,把所有的粮食和钱都散给穷人,盘腿坐在门外,准备不吃人间烟火,就此脱离红尘。几天后,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动不动。朋友让仆人把他的尸体搬走。但是那天是新年,在一年中这样一个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想抬尸体。但死人说:“没关系,我自己扛得动。”他站起来,走到野外,在一个更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道家修行者所谓的“白日升起”。
年轻的时候,苏东坡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兴趣。放学后,他回家在鸟巢里窥探。他的母亲已经严厉警告东坡和他的女仆不要抓鸟。所以,几年后,鸟儿知道在花园里不会受到伤害,有的就在花园的树枝上筑巢,低到小孩子都能看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鸟,连续几天都去他的花园。苏东坡对这只鸟记得很清楚。
有时候有官员路过梅山镇,拜访苏家,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官了。家里人急了,丫环光着脚跑来跑去,在菜园里摘菜杀鸡,请客设宴。这种情况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坡和他的堂兄弟们经常围着妈妈玩。他和他的弟弟哲经常去村里的市场或在菜园里挖。有一天,孩子们挖出了一块漂亮的石板,晶莹剔透,上面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下,有一种清脆的金属声。他们想把它当砚台用,很有用。砚台必须由一种特殊的有孔隙的石头制成,这种石头善于吸收水分并保存它。这种好砚对书法很重要。一方上品的砚台,往往被文人视为至宝。好砚是文人案头的重要物品,因为他们的生活大多与它息息相关。父亲给了孩子一块砚台,让他一直保存到长大。他还得在砚台上刻上特殊的字,祝愿将来成名。
根据一些文字记录,苏东坡十岁时就能写出令人惊叹的诗歌。在他的文章《伏论鼠》中,我们发现了两句话。这篇短文描述了一只狡猾的小老鼠,它掉进了一个土瓮里装死。骨灰盒掉到地上,他就赶紧跑了,这样骗人。大约在同一时间,他的老师正在读一首长诗,描述了当时朝廷的一群著名学者。苏东坡,一个年轻的小学生,在老师的肩膀后面向前窥视,并开始问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处于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大力奖励文学艺术,中国没有和平。中国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等,曾经深受中国之苦,但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的朝廷下,贤臣当政,一批文才出众的人受到宠爱,侍奉皇帝,点缀太平。正是在这个时候,苏东坡这个小孩子第一次听到欧阳修和范仲淹的名字,目前深受鼓舞。幸运的是,在这位伟大诗人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仍然有这些对他未来出现的预测。尽管苏东坡在成年生活中记录了许多梦和未完成的诗,但现代传记作家结合解释、直觉和幻想来编造东坡潜意识神经病的结构形式,并没有什么是无意中透露出来的。苏东坡根本没提纸尿裤和便秘。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了一所中学,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历史和诗歌,经典古籍必须熟悉到可以背诵。上课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对老师站着,避免偷看老师桌上打开的文章。肯下功夫的同学把历史书上的课文全背下来。背书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文章的内容和知识,还要注意用词,因为写作用的词汇都是由此学来的。在不知出处的情况下使用名言典故,博览群书的人会有优雅非凡的幸福感。这是一种互相喜欢的人使用的语言。读者佩服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自己看了也能看懂,所以洋洋自得。作者和读者得到的快乐,来自于观念的暗示和观念的联想。这种暗示比了解真相更有力量和感动,因为暗示的魅力在说到点子上的时候是难以捉摸的。
这种死记硬背真的是一件困难又费力的事情。传统的老方法是让学生背一整本书,不加标点符号,让学生加标点符号,以测试是否理解透彻。学习最努力的同学会抄经典和正史。苏东坡读书时就用过这种方法。如果稍微想想中国诗词的朴素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人名意外隐喻,这种阅读方式自有其优势。因为一个字一个字抄完一本书,我对它的了解就不止是看了很多遍了。这种勤奋的方法对苏东坡的未来大有裨益,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为皇帝起草圣旨,或引用历史事例时,他绝不会糊涂,就像现代的律师引用判例一样。而且抄书的时候,他可以练字。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这种抄写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苏东坡在的时候,书已经印了一百年左右了。粘土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的商人毕升发明的。方法是将一种特殊的水泥做成单个的字,刻上字后,水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放在涂了一层胶的金属板上。字板排好后,加热胶水,用金属平板压在排好的字板上,使字完全平整。书印好之后,再加热背胶,每个铅字板都会很容易从金属板上脱落,下次再清洗使用。
正当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在大量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父亲却落榜了。当时的科举有其固定的规则。就像现代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在那个年代,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必须努力,对记住事实有良好的记忆力,当然还要有正常的智力。当智力和创造力过高时,是考试的障碍,而不是有益的。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像诗人秦少游,都没有通过考试。苏洵失败的软肋十有八九在诗歌。考诗,要有相当的艺术品位和精妙的措辞,而苏洵主要重视的是立意。因为一个学者的仕途是除了教书以外通向荣耀和成功的唯一道路,所以当他离开孙山时,他的父亲不可避免地会感到不安和沮丧。
晚辈朗读经典,老一辈靠在床上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老一辈认为是人生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就可以纠正儿子的发音错误,因为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很多困难。就像欧阳修和后来的苏东坡都是靠在床头听儿子读书一样,现在的苏洵也是靠在床头听两个儿子甜美的读书声。他的眼睛盯着天花板,他的心情大概就像一个猎人射完最后一箭,射不中那只鹿一样,仿佛要抓住一支新箭,让儿子再射一次。孩子的眼睛和明亮的声音使他的父亲相信他们会成功地追求名誉,于是他的父亲重拾希望,受伤的荣誉之心无药可医。这个时候,两个年轻人的儿子,在背经和优秀的书法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亲,但是年轻的风比旧的风更清晰。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说,苏洵天赋异禀,但苏东坡作为一个儿子,在学术思想上比父亲更有学问。苏洵并没有完全放弃成名。虽然他考砸了,但如果他还不能相信儿子的高中,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痴呆。我无意对这位父亲不敬,因为他以纯净优雅的风格教导儿子,教导儿子把研究史书作为治国之道,乃至国家兴亡之道。
对苏东坡来说幸运的是,他的父亲一直坚持文章的朴素风格,并敦促他克制当时流行的华丽习气。因为后来青年学子赶到北京赶考时,礼部尚书兼礼部主考官欧阳修决心发动一场改革文风的运动,于是借机把所有只醉心于雕句、卖弄华丽辞藻的学子排除在外。所谓华丽的文风,可以说是为了达到文章的美而堆砌难懂的文字和晦涩难懂的典故。在这样的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句简单自然的话。最忌讳的是以物代称,最怕的是句子平实不做作。苏东坡说,这篇花枝招展的文章用词支离破碎,不顾全篇的效果,就像戏开演那天怀里挂着华丽珠宝的老姬。
这个家庭的氛围正好适合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发展。各种各样的书都装在书架上。祖父现在就很不一样了,因为二儿子已经做了官衙的判官,父亲也有了“大理判官”的头衔。这些官衔完全是荣誉性的,主要好处是便于称呼其他官员。有时候似乎得到这样一个刻在墓志铭上的官衔,并不是虚度一生——等于说,如果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士绅,至少他希望死得像士绅。如果你恰好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得到这个荣誉,有一个便捷的方法可以让你死后得到被赋予的称号。事实上,在宋代,即使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他们的头衔也与他们的实际职责关系不大。读者在读苏嘉墓志铭时,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是大理的法官甚至是老师,父亲也是太子的老师——其实这些荣誉称号都是苏辙当侍郎时朝廷授予的。苏东坡此时有一个当官的叔叔,两个姑姑也出嫁当官。所以他爷爷和外公都是有官衔的,一个是荣誉性的,一个是实用性的,就像我刚才说的。
在苏家,东坡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将来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他的弟弟哲子祐。他们兄弟之间的爱情,以及日后兴衰过程中的深厚兄弟情,都是苏东坡一生吟唱的主题。兄弟俩在难过的时候互相安慰,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在梦里相见,互相写诗寄语。即使在中国的伦理道德状态下,兄弟之间的友爱之美也是不同寻常的。紫苏的天然气质是安静、清冷、稳重、踏实。在官场,她比哥哥更骄傲,官位更高。虽然他们对政治的看法相同,但仕途的起伏是一样的,儿子冷静而机警。每次他给哥哥提建议,哥哥都受益匪浅。也许他不像他哥哥那样倔强任性;也许是因为他没有他哥哥那么辉煌和出名,所以在他的政敌眼里,他没有那么危险和可怕。现在他们在家读书,东坡不仅是同学,也是弟弟的导师。在他写的一首诗里,他说:“我对我儿子的原因知之甚少,我的才华是和谐而清晰的。是我弟弟一个人吗?若为贤友,则生矣。”子游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上说:“我以公仆为业,并从中吸取教训。你爱抚我,便是哥哥,你教导我,便是老师。”
至此,我只是解释了苏三的名字。根据古代习俗,一个中国学者有几个名字。除了姓氏以外,正式的姓名、书信中的签名、公文上的签名,都应该用这个名字。另外,还有一个词是朋友之间口头和口头的称呼。一般人对一个人客气时,都是赞其名而不提其姓,然后加上“先生”二字,此外,一些学者、文人也有另一个别称,作为书房的名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