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关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论文。
是的,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满意。他们总是怪这个怪那个,当然也怪自己,怪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把孩子教育好。然而,责备是没有用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没有一个像样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培养和沟通他。等他到18岁的时候,就太晚了。
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不是一件复杂而深刻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潜移默化,相信你可以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体来说,对孩子的培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身体的培养,一部分是精神的培养。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和独立健全的人格。好了,他可以进入社会成为积极分子了,你的训练也就完成了。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对前者没有问题,而后者更难。如何让他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么精神世界的修炼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概念训练,你的孩子有是非观念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以自己判断。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就被恶习所教唆,一不小心就成了罪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少年犯,是因为父母没有在他们的成长中培养他们的观念。比如意志修炼。什么是意志修炼?比如你的孩子做一件事遇到困难,就会半途而废,什么都试,看见芝麻丢西瓜。这是因为你没有培养自己的意志,他的潜力根本发挥不出来。比如兴趣培养。你发现别的孩子有的喜欢钢琴,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技术,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没有一个人感兴趣,你一定很苦恼,以为你的孩子就知道吃喝,以后会一事无成。这里的问题是你还没有发现和发掘他的兴趣。一个各科成绩都不好的孩子,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实干家,也可能是哲学家,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就顺其自然,让他学点他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苦了你也累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果这些方面健全,孩子就可以无忧无虑地探索自己的世界。
其实孩子的心理素质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学校的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培养是粗放的,所以很多学生是老实的,不能对症下药。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有的同学能成为人才,有的同学却成为社会多余人的原因。孩子的精神教育靠学校是不行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模仿。为什么说有其父必有其父?因为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教育远比学校中的深刻。所以家庭训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那么,作为家长,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对孩子进行更正确的家庭教育呢?需要渊博的知识吗?不一定。很多农民懂得不多,但是他的孩子懂事,自学成才,说明你的知识不是必要条件。需要高学历吗?那不一定。上一代中国人的教育水平不高。需要特殊的教育知识吗?这不一定对,因为你学多少知识,但是如果不能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就不能因材施教。
我觉得,首先你需要的是有健康的价值观,然后你可以把这些价值观分享给你的孩子。这是潜移默化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中国人有许多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有的希望我们的孩子出人头地,有的希望孩子孝敬祖先,有的希望孩子实现未了的梦想,有的希望孩子赚得盆满钵满,不辜负自己的栽培,有的希望全力以赴成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家业。说实话,这些愿望都没有错,都属于成功的梦想,但都是有点铺天盖地,不健康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错了。一开始,这是错误的。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你的意愿相反,将来会越来越不对劲。你对孩子的培养会变成和孩子的斗争。你奋斗了半辈子,孩子奋斗了半辈子,成了敌人。这说明你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很多传统的价值观都是错误的,一定要调整。为什么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失败?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知识,而是他们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迁就就是霸道。所以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让家长先有一个相对正确开放的价值观,然后分享给孩子,形成培养,形成教育,建立健全的人格。为了使它生动,我将用例子来说明每一点。这样每个家长都能根据实例看到孩子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最重要的是培养思想。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培养精神的。说是训练,但不要太刻意,就是在趣味交流中完成,不是灌输。
两三岁的孩子有意识。你给他东西吃,他高兴,你不给他,他不高兴,就是有意识。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你可以用很原始的方式和他交流。他想吃东西,你说,太脏了,不能吃。聪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想法。他记得这东西很脏,不能吃,对身体不好,所以能很原始或者自发的开始理解。这是有意识的,可以形成想法的。在概念形成阶段,可以培养是非观念。是非补偿的观念可能会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这就需要家长有非常正确的是非观。
所以观念的培养贯穿了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没有强烈的是非感,他很难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真的很“笨”,什么都敢做。
其实思想的培养贯穿一生。父母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就必须有什么样的想法。父母不孝顺老人,孩子将来也不一定会孝顺你。那么思想的培养就要像春雨一样静。比如你五六岁的孩子和你一起去海边。突然,他在沙滩上捡到了别人的玩具,他很喜欢。他马上据为己有,自己玩去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你一定要让他有把捡到的东西还给别人的想法。如果你纵容他把捡到的东西占为己有,那么他以后就会发展成偷来的东西占为己有。总之你一定要给他一个普世价值,否则他会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以后会吃亏的。你该怎么办?你很认真的跟他说,这是孩子的东西,我们要还给别人。你把他带走,还给别人。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孩子还没有是非观。因为喜欢这个玩具,他淡化了物归原主的意识。在喜欢的欲望驱使下,他很想成为自己。你在他爱不释手时抓住了它。虽然你向他解释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方法不对。他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他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权利。他可能会哭,但他不相信。他可能认为他以后不会让父母知道他的发现。这不仅没有灌输物归原主的价值观,还和家长产生矛盾,没有教育后果。也许这个时候你应该改成讨论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和他一起享受这个玩具。真的很漂亮,但是任何一个丢了的孩子一定很着急。我们要把它还给他吗?如果我们丢了东西,一定会很焦虑,希望别人还给我们,等等。我们需要先把这个概念在道理上讲清楚,让孩子自觉接受这个概念。然后一起回到别人身边,在回到别人身边的过程中体验落实这个理念的快乐,甚至给孩子一定的奖励。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它能如此完美,那么把你找到的东西还给别人的概念绝对彻底地灌输到了过去。
其实很多家长发现了东西就会给孩子,以为自己占了便宜,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灌输给孩子的错误观念。因为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念已经被你的不小心给毁了,以后你再想改变这个观念也晚了。
也有一些孩子是贪吃的,比如看到孩子玩好玩的东西,吃好吃的,一定也会哭。这个时候,为了让他不哭,父母会叫别人过来,给他玩,给他吃的。这种做法也无形中纵容了孩子的占有欲,没有限制是很可怕的。那你宁愿让孩子哭一次,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不能无理占有。这次你让他哭,他以后就少哭了,因为他以后会有想法,知道那是别人的,我不能强行拿走。哭也没用,他会在你的引导下想到正确的办法。
生活中的想法太多了,我们很难分辨哪些是必须培养的。这需要家长自觉,善意引导。很多观念都是从了解人性开始,从人性出发引导孩子尊重和珍惜生命和他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正确的是非观。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后,就会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是非观。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很“好”,很聪明懂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他有想法,他会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甚至会纠正你大人的错误,而且你会发现别人称赞你孩子的聪明,不仅仅是那种小家子气的谄媚的聪明。你只是觉得自己具备了成为社会人的雏形。比如一只挣扎的小鸟掉在地上,孩子经常折磨它,这是孩子好奇的天性造成的。然后你告诉它这只鸟就像人一样。它受伤了,它的孩子在等它回家。你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治疗工作。如果治疗有效,孩子看到鸟飞的时候会比很多游戏都开心。而他的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根本不是课本上学到的,已经渗透到他的脑海里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杀人犯吗?不可能的。他在道义上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你放心,他永远在一条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线后面移动,他已经保证不会堕落。
显然,这需要父母自身的人性,你才能激发孩子的人性。想法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大的方面,但都是从小事做起的。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不良举止。
3。给孩子的定位是不让他出人头地。我们有些人是父母,从小家里就比较穷。长辈和老师会教导我们,只有受苦才能做人。作为父母,我们确实挣扎过,也吃过很多苦,才得到一个让孩子可以安心生活的环境。既然练了,就一定认为是真理,只有苦了才能当大师。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上一层楼,出人头地,成为超人和超人。
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说白了就是封建主义的残余,是等级制度的思想残余。有了这种想法,你会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太多精力,但是欲速则不达。
这并不奇怪,我们中国人对成功的渴望是从封建时代继承下来的。在古代,一个家庭想要和睦相处,除了考试做官,没有别的路可走。当了官,就会出人头地,鸡犬升天。在古代,你是被歧视的工匠;做科学家,发明点什么就是异端,甚至报道你的谣言,误导人;你有娱乐天赋,卖歌手,当明星,还被歧视羞辱。总之,除了吃喝拉撒,你很难靠自己的天赋。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分工很明确,平等意识加强,除了冠军和歌手没人歧视你,还有很多人夸你。都快翻了。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各个行业发展自己的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路子也就宽多了。然而,事实上,封建主义并没有被消灭。只要你看到一群家长聚在一起跟孩子比,你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个体,而是当成一个品牌来给自己赚门面。这个味道不对,所以我想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首先要端正。
比如人们看到丁俊晖台球打得好,成为世界冠军,都很佩服他父亲的眼光,为孩子找到正确的路,打了个赌。你想想,你孩子有什么天赋,赶紧找出来,送去赌一把,出人头地。仔细想想。不会,全国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爸爸,但只有一个小丁成为了世界冠军。大部分都让孩子努力了半辈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没有拿过冠军。他不是那块料,或者根本不是顶尖的料,只是你成功的牺牲品。况且,如果你的孩子过着幸福平凡的生活,也没必要成为世界冠军。为什么需要一点虚荣心?
有些父母,是企业老板,希望孩子将来继承事业。曾经有个孩子,大学刚毕业,说父母在工厂上班。他想毕业后做经理,最后做继承人,但是他很害怕,因为他最怕管理,根本不想干。他只是想去那里做一名普通员工,过简单的生活。赶鸭子上架是不可能的。
所以,第一次为人父母,就像第一次进考场一样。不要期望太高,不要想拿到100分,正常一点,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孩子绝对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被指定做什么的。如果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不对,孩子可能会吃亏。我遇到过一个妈妈,她妈妈一直在说她的孩子是怎么高考第一的。她很虚荣,结果孩子高考失利。为了满足母亲的虚荣心,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举动,说一些谎话。母亲和儿子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对方。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反对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这个不反对。这就涉及到孩子的智力探索,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后面会讲到。但这绝对不是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做的事情。今天流行钢琴,明天流行英语,后天流行京剧。你什么都想学,学点门道,随大流。很多家长就是这样,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不对的。没人跟你比,输还是输。孩子是个小宇宙,提升自己最重要。不要跟社会潮流凑热闹。
那么,你眼中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说白了,在地球上,他就是一个生物,什么都有。在人的范畴里,他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他未来能做什么,不是你现在能规划的。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一辈子。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有了这个平常心,OK,你的家庭教育就有了一个宽松正确的开始。早在一两岁就给孩子选好学校,选好老师,你就不会生气了。急什么?最重要的老师是他自己。送他去美国上幼儿园也没用。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智力交流和情感孵化。
好吧,如果你说对了,这孩子是不能和别人比的。你父母只是想提高他的能力,让他有一个快乐的自我生活,所以你不着急。你要做的就是多抽点时间陪他玩。和他交流。孩子上学,班里有尖子生和差生,而你的孩子恰好是个差生。别担心,总有差生。不要为孩子自卑。相信你的孩子。穷学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肯定还有其他专业在考试中不太现实。找出他的智力所在。大导演李安还是个差生。他在三四十岁时才积累了很多钱。原来他所有的艺术天赋都藏在焦平面里。至于如何发现人才,下面也会讲到。本节强调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快乐和痛苦的孩子。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那就不要期望太高,要循序渐进的培养。
4。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我知道家长一定特别有兴趣知道我孩子成绩差到标准的差生。他有天赋吗?它在哪里?你能告诉我吗?
那么,我先说说发掘人才。以防你有急事。
我的一个朋友是作家,在文学机构工作。但每次说起她女儿,我总是抬不起头来。为什么?我成绩不好,也没看出有什么特长。而且长期作为差生,一直回避学习问题,和父母形成了隔阂。对于父母来说,真的是一种压力,因为无论什么饭局,什么公共场合,都会有人问她孩子的情况,无非就是学习,上学。这个问题是家长无法回避的。可惜高考连大专科线都上不了。后来我好不容易考上了一个师范大学的专科班。她总觉得,只要孩子和普通学生一样优秀,她就满足了。女儿上大学寄宿,回来发现书包里有黄片。她觉得很可怕,学习和教育都没有做好。
但是有一天我们通电话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她发现她女儿有一种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天赋。她在日记里发现了女儿写的诗,散文写得很美,思维天马行空。第一眼就能看出她才华横溢,真的是同龄孩子无法比拟的。她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女儿的天赋,而它就藏在这里。虽然女儿的写作并不能说明什么是天才,但至少说明她可以通过写作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她和女儿商量后,重新指定了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究生,将来发展成文学批评。可以说,这个点达到* * *,她和女儿就找到了信心,现在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且效果不错。女儿在大学的学习也是如鱼得水。她看很多世界名著和电影,评论清晰,和中学时完全不一样。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成绩极差的孩子,极有可能是某方面的天才。只是你没有发现,没有为他搭建平台。
如果这个妈妈不是搞文学的,不明白女儿写的日记的价值,有可能这个女孩是个平庸的女孩,平日里被差生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会把自己的特长展示给别人看。现实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生意,或者自身教育水平比较低,根本发现不了孩子的天赋,或者视而不见。这样,你就无法为孩子的才华搭建平台。他在自己不擅长的平台上永远是个差生,被别人鄙视,被自己看不起。我不能不说,现在的很多情况都是这样。我见过很多父母去外地打工做生意,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孩子们拿着钱,把自己的才华花在了打游戏、赌博、混社会上。很遗憾。
那么,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尤其是差生的天赋呢?我觉得监护人要重视,要寻找。比如一个差生,可能理性考试很差,但是感性思维能力很强。他在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往往是一把好手。就算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眼光,也要邀请有一定文学眼光的朋友帮你发掘,引导,给他一个平台。这样他就不会把自己的编程能力用于赌博,不会把自己的审美能力用于早恋和少女叛逆。
其实不用担心发现孩子的天赋,从一岁到二十岁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当然,那些需要练就童心的才艺,比如钢琴,一定要经过专业人士的评判。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他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发挥,甚至血型,星座来发现。
换句话说,一个尖子生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一个中等身材的学生,健康均衡的发展。一个差生,不适合考试制度,需要家长多点耐心为他搭建新的平台,但不要让他在自卑中失去特长。优秀学生和差生是根据学校教育制度来区分的。对于父母来说,没有后进生。你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你还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面,只要你细心细心,他迟早会给你一个惊喜。
5。团队精神很重要。以上两部分讲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态度:第一,不要期望过高,把孩子培养成神是不对的。第二,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生,不要失望。帮他找到自己长大后的舞台。
有了这两种态度,我们再来谈基本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团队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团队精神,即处理好孩子与个人、集体的关系?因为,你的孩子进入幼儿园,甚至以后进入社会,都要在一个群体中打交道。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把孩子放哪儿都拧。
咱们中国,从小就没有刻意培养这种团队精神,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一盘散沙,拧不到一根绳。拧成一股绳必须靠自觉教育。相反,有些父母,尤其是老一辈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哎,你要是能偷懒,就别把自己搞得太累,把衣服弄脏了。这是一种反对团队精神的教育。很奇怪,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不散。
和朋友说起这种比较,我常常感叹,我们的个人主义教育真的会把国家的后备力量掏空,这是别人的团队精神教育无法比拟的。这个例子你可以多和你的亲戚朋友交流一下。希望家长们认识到,我们的后备力量将建立起坚实的团队精神,利国利民。
我上面说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对整个国家的好处,对整个民族向心力的提升。然后有家长问,对国家有好处,对个人有必要吗?我家孩子比一般孩子聪明,鹤立鸡群。是不是没必要和团队混在一起?和团队混在一起会让大家消失吗?这个说法差!
可以说,懂得融入集体,懂得团队合作,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备能力。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你的孩子将来从幼儿园到社会单位,甚至当了一个公司的老板,一个国家的总统,都离不开团队,离不开与团队相处的能力。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缺乏和整个公司合作的能力,下面的人会为你工作吗?一当上总统就自视甚高,不把政府当团队。议会迟早会弹劾你。从一开始,你在幼儿园就很难融入群体,家长每天都会很头疼。这是最现实的。父母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玩的很好,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想回家一个人呆着。原因不是孩子,而是你没有培养他的团队情商和团队能力。第二,团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集体。只有在团队中,个人的能力才能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实现。你的素质比较高,在团队中可能会起很大的作用,职位高,有领导地位。不说你强大到凌驾于团队之上的人,迟早会被团队甩了,什么都做不了。
一般来说,人是群居动物。你连一个厕所都不能自己造,更别说实现价值了。所以,一定要在群体中寻求生存的机会。那么,一个人没有团队素质是很难成功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只有少数职业是单人的。比如你是一个作家,一个孤立的艺术家,但是你独立创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如果不是来自社会团队,有什么创作经验吗?一定是空中楼阁。而且,表面上你是一个人在工作,实际上你还是在一群艺术家中学习和借鉴。谁也不能离队自己玩。在这种情况下,团队精神成为成长的属性。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讲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6。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其实我们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喜欢群体的,很快就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很开心。他的团队精神很容易培养。
仍然有一些人很孤僻,害羞或者冷漠。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想在集体里混,不想上幼儿园,比较难。如果父母很忙,没人管,这样的人长此以往会被扭曲。先说怎么让他进团吧。
孩子和集体之间的纽带应该是集体活动,或者运动,或者游戏。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完成整个活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就会下意识地明白,集体有这样的快乐,能在集体中实现这样的价值。如果你让他呆在家里,他不会留下来的。那么,孩子害怕群体,孤僻怎么办?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陪孩子玩,他随时可以陪父母玩。家长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动游戏,比如踢足球,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起玩,两个人传球配合。他觉得玩的时候,哦,我明白了,集体活动是有快乐的,和一个人玩是不一样的。然后有一天爸爸不在,叫他试着和别人玩,慢慢适应和别人的互动,慢慢让他喜欢集体活动,慢慢送去孩子的活动。能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慢慢改变他对孩子的偏见,体会集体的快乐,融入集体。这是给孤独害羞的孩子的。
还有一种傲慢。比如上面的读者提到的,因为孩子课后学的东西很多,觉得老师很枯燥,不喜欢去上课,也不喜欢听课。这种思维融入团队也很危险。感觉自己个子高,这个团队不适合我。如果我这么想,以后肯定会吃亏。所以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尊重团队(老师是团队的主心骨),老师说的话就算听懂了,跟自己理解不一样的也能听进去。我觉得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优越感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感觉,自尊心,老师不好,孩子不如自己,这是很危险的。这样一来,长远来看是孩子有野心。所以你一定要让他尊重团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师同学,这样他融入团队后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的角色。没有团队,你以后可能除了自恋什么也学不到。因为拒绝团队意味着你失去了学习很多能力的机会。
那么团队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而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贡献,找到快乐。你必须为孩子在团队中的活动做出贡献,并肯定结果,让他明白自己的贡献帮助团队取得了好成绩,得到肯定,感到满足。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参加植树活动,它可能只是跟着人群走过场,玩得开心。但是如果你回来问他今天种了多少树,你们班种了多少,告诉他你们班种的这些树以后会变成一片森林,起到很大的绿化作用,改变这个地区的景色。他会惊讶的。他没想到,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事情会有如此大的价值。也许集体活动结束后,他会变得很自觉,成为活动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如果你怪他参加活动的时候把衣服弄得那么脏,汗流浃背,他会对集体活动很迷茫,参加什么都不会努力。这样的人很难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如果一个人能成为集体事业的领导者,他就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自我个性和能力在团队中可以如鱼得水。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形成生活习惯。不仅在校队,在家庭队,也在邻居队。时刻注意奉献,需要寻找满足。培养了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快速融入和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到哪里都能有所作为。我为大家,大家为我。这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真本事。一个从小就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也会让父母的教育变得更容易,因为他有机会在团队中互相学习,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