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农业谚语!

一,农业谚语的起源

农业谚语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种稻半年”“浇麦芽,浇菜花”“夏天根白,农民吃一小时”“稻红如莺,只需水供应”等脍炙人口的农业谚语,在明末沈氏农书中就有:“一寸麦不怕水,一寸麦怕水”。“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可以在16世纪初的《方便编图》中找到。“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果”,“六月盖被子,地里无米”等。,均见于天加五行14世纪初;“欲麦则能见三白”“正月三白,天公笑灿烂”,见于8世纪初唐朝的《君主论》一书中。“欲知五谷,观五树”和“暴不如不劳而耕”,见6世纪《齐·姚敏书》。古籍中引用的农业谚语常被冠以“谚云”或“古人云”,说明所引用的农业谚语起源较早,何时有,文献中未必总能找到。至少就我们所知,有些农业谚语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比如浙江农业谚语:“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这在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也看到:“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阵雨不终日,飓风不朝止”,类似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风不朝止,阵雨不终日”。因为农业谚语的起源可以不断追溯,我们有理由认为农业谚语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是一致的。农业的起源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多,所以农业谚语的起源一定是在有文字之前。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源于劳动,那么农业谚语确实是区别于歌谣的农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民谣和农谚的区别在于,前者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眼于社会关系;而农业谚语则是描述劳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即以生产为中心。这种区分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况且农谚旋律和谐,押韵和谐,形式动人,充满生活气息,很难完全脱离民谣。在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如《诗经》中的《七月》、《福田》、《大田》、《朝臣》等,既歌颂农耕作业,又抒发农民情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谚语逐渐从歌谣中分化出来。与此同时,属于纯生产经验的农业谚语也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成为指导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业谚语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必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写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农业谚语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封建社会,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等同代的仪器,农民就以宿根树的生长状况作为预测农时的依据,因为宿根树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所以农业谚语“欲知五谷,先看五树”就应运而生了。在指导播种期中,有很多反映物候的谚语,如“梨花开白,黄豆种”;“樟树叶桃花红,白豆籽好”;以及“青蛙呱呱,谷子落”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期:比如“白露早,寒露晚,秋分草正好”;“白露是白的,只是种荞麦”等等。有了这些农业谚语,农民就能掌握适时播种。此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抓不住”;“十月种油,不足为妻摩发”等谚语是对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住季节,不要错过农时。

如果把农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业谚语。比如从水稻的播种开始,良种的选择包括“种好稻,爱母”等等;培育壮苗包括“种半年稻”等等;插秧技术有“能不能插,看脚”,“早稻浮在水面上,晚稻插齐腰高”,施肥有“早稻泥送下来,晚稻抱三次”,“中间轻两头重”等等。田间管理包括“夏天摸根,一把泥一把粮”等等。以大米为例,浙江大约有500条农业谚语。农民有这些农业谚语,就像他们现在有技术指导手册一样,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老农民中,这种习惯依然存在。1959我们向一位老农了解了当地溧水县播种谷子的经验。他引用农业谚语“一颗红谷子头上的针,怕浅,却不怕深”,与芝麻相比较,说:“芝麻头上有两片叶子,却怕深”,形象地解释了单子叶植物(如谷子)和双子叶植物(。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谷子(当地称黍)的经验时,农民们还引用了农业谚语“稻半收,麦不值得看,黍一把收”,可见黍的特点就是不怕倒伏。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证明了农业谚语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指导作用。

[编辑本段]三、农业谚语的特点

农业谚语概述

农业谚语是关于农业生产的。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农业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农业谚语中找到。况且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甚至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在农业谚语中占据了大量的内容。农业生产是靠人来进行的,所以农业谚语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管理的经验。费杰新收集的解放前中国农业谚语由季节、气象、作物、养殖和谚语五部分组成。虽然并不理想,但我们可以从这种分类中看出农业谚语的几个特点。根据作者对本书中5953条农业谚语的统计。【1】属于季节部门的有2961项,占总数的40.45%;气象部门1556篇,占比26.22%,农作物部门1020篇,占比17.18%;育种部位251,占4.23%;谚语707条,占11.91%。从分布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气象性、季节性农业谚语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及时播种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机器耕作,农业技术变化很大,只有适时播种,不能随意改变。为了正确把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吸取了足够的教训,所以以季节为中心的农业谚语约占40%。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威胁,所以试图把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业谚语也占了1/4。

限于个人条件,费杰新只收集了5953条农业谚语。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出版社以鲁平为中心,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业谚语征集,共65438+万篇。经过合并整理,共365.438+0.400余篇文章分两卷出版:《中国农业谚语》。第一卷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籽、花卉等。据笔者统计,大概有16200件。第二卷是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的总论,包括土壤、肥料、物种、田间管理、水利、气象等,共约15200篇。分别对该书上下册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归类,大体与前面提到的费杰新的结果相似。但规律性更明显。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农业谚语中,气象农业谚语最多,共有7903条,占全部的25.8+06%。其次是大米,共4573个,占总数的14.56%;第三是小麦,共3596个,占总数的11.45%。剩下的分散在各种作物上,条数比稻麦少很多。稻、麦、粟的农业谚语数量比例与《古今图书集成》作者文献的统计结果非常相似。在整合中,水稻的文献量也是第一位的,各种小麦次之,小米次之,三者所占的比例比其他任何作物都多。[2]文字记载的比例与农民口头谚语的比例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真实反映。只有65,438+0,576,5438+0果树和蔬菜供不应求,占总数的5.00%。谷物方面,如玉米、红薯等,直到明末才传入并推广。玉米迅速积累了222块,当然比例不高,只占0.70%;累计甘薯366个,占1.16%。自古农桑并重,棉花与蚕桑相比是后来者,但普及得很快,积累的农谚比蚕桑多,棉花1243,占3.95%;蚕只有355只,占1.13%。关于蚕的农谚应该不会这么少,原因还有待考证。在作物和牲畜两条腿中,牲畜部门的农谚要少得多,只有1,433,占总数的4.56%。这是我国农业地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业地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业地区无法提供更多的土地来饲养牲畜。在家畜的农业谚语中,猪是最常见的,猪在南方是杂食性的,所以不需要牧场来放牧土地。《畜类农家谚》的一个突出点是,识别牲畜的农家谚很多,形象生动,有理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但句子很少。

清水播种,混水插秧。

秋天了,我们会在一个小地方一起拉

旱种,早活;快速成长,快速成长。

我怕干旱,但又怕锄头坏了。

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水。

六月到,卖被子买灰。

能不能插进去,就看你的脚了。

留一斤不如买百斤。

七月的秋天,是时候从里到外的抽烟了

一季草,两季稻,好草好米。

夏季至日后,按下,一个为幼苗,一个为马铃薯。

会有一座小山,而不是一千座小山。

花草田里种着白米,山中有谷。

一千个粪田胜过一个粪苗。

立秋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把粪缸打碎,不要扔掉,多吃点饭。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乔看霜不老,麦吃风不黄。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粮食,你应该种植两种玉米绿豆。

种红薯和水稻,每年产量都很高。

一麻见苗,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春是插的,夏是刻的,春是争太阳,夏是争时间。

立秋在夏天种下它,立冬前后收获卷心菜。

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小麦的时候。

冬天麦子盖三床被子,明年枕着馒头睡。

二、农业谚语的修辞方法

除了句法结构的复杂变化,农业谚语在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群众知道如何通过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他们在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例子:

暗喻

农业谚语善于使用比喻,所以容易理解和接受。农业谚语中有两种隐喻,一种是明喻,一种是隐喻。明喻很多,比如“人弱,龙眼荔枝;地弱,河泥为草”,“熟土加生土,像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越长”,“蚕豆盖泥,像三月九盖棉衣”。比喻就像:“小草长大了,就需要零食了”,意思是用零食长胖。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使用,都是比较亲切,容易理解的。

转喻

在农业谚语中,经常使用借代,以部分代表整体,以具体代表抽象,更形象。比如“如果你没有泥腿,你就会饿死。”在这里,“泥腿”代表劳动人民,“油嘴”代表剥削者。再比如“隔一重山,多载,隔一河,多苇”,意思是异地种植可以增产,种植的距离和原则很难具体规定,所以农业谚语用“一山一河”来表示。

万曲

这是农业谚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巧。农民喜欢用含蓄的词语来衬托自己的本意,比如“断麦之根,断磨之心”,意思是小麦需要勤耕,耕完了就可以增产,但他不一定要用增产之类的露骨的词语,但涉及到小麦加工,磨很多小麦粉,就可能会断磨之心,以此来激励人们搞好田间耕作。其他的如“麦田里舞龙,小麦也一样”,指的是小麦苗期的压制;“暑无底,谷无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和痱子;“芝麻田三天将晴,回家洗油瓶”表示干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立冬用一根筷子种豆子,两个豆子一对”是警告不要及时播种;“黄金来自田角”鼓励人们充分利用空隙种植各种作物;“伤心地割下油菜籽,含泪收获芝麻”,意思是芝麻和油菜熟了容易脱粒,损失很多。

奢侈

这也是农业谚语中的常用手法,常用来强调某项措施或某个环节的重要性。比如强调油菜蜡肥的重要性:“不如浇一次蜡肥”;强调酷暑前后水稻灌溉的重要性,我们用“酷暑千车不如一车”;他在强调稻田施肥的重要性时说:“我们将给予一座小山而不是一千座小山。给一座山,不如给一千座山。”当你遇到这种夸夸其谈的农业谚语时,不能直译,而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字的夸张。

类似

一般来说,物比人,是有感染力的。比如:“大豆聋,越锄越打通”;其实就是说大豆需要中耕,根和根瘤才能长好。“小麦屁股痒,越长越心甘情愿”就是抑制促进分蘖。

重叠词

这是农业谚语中的常见表达。比如:“多掌掴,割米;多摇,切米切酒”;“头堆平,二挖根,三抱圆”,“饭黄了,主人欠它豆饼钱”;“各种红薯和大米,一年两头好”;“玉米嫁人,儿孙满堂”;“麦垄窄窄,半亩麦也没有,小麦赤霉病宽荡,一亩抵半亩”;“长夏播下,摘下的棉花朵朵肥,播下的小饱满,摘下的棉花垮了”;“白露迷人,秋分稻香”...诸如此类。

省略

为了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业谚语的重要技巧之一。大部分名词作为主语词都省略了。比如“一千个篮子不如根部的一个篮子”,指的是给草籽施灰肥,省略了草籽和草木灰这两个术语。“早疫晚冻,无疫不冻,立冬初霜”指的是油菜播种与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省略了油菜播种二字。“天花不娶自家婆婆”救玉米。也有省略的动词,如“冬天的至日,天暖地暖,冬天的至日,牛快冻死了”,表示冬天的至日在月中或月初。

对比

有些人将两种作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比较。比如“小麦小米是干的,大米要泡;麦怕泡,米怕晒”,“红黍田三暮,回家换盆;芝麻田会晴三天,回家洗油瓶”“倒了一半米没倒麦子”“烂冬油菜干冬麦”等等;有的比较同一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比如“早稻造一个,晚稻插一个”,“早稻浮在水面,晚稻插一个腰”等等;有的比较不同的技术要求,比如“清水种植,浑水移栽”,“冬至日前犁黄金,冬至日后犁铁”等等。

第三,农业谚语的其他语法特征

农业谚语还有一个突出的表达手法,就是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者定语的互调位置反映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田不等于苗,苗不等于田”,“麦离不开豆,豆离不开麦”,“麦种黄麻,麦种麻黄”,“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调制而收到效果的。有“一寸麦不怕水,一寸麦怕水”,“黄老90%的收益是100%,黄100%的收益是100%”。

从以上对农业谚语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谚语不仅内容丰富实用,而且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上也富有创造性。这无疑会启发我们今后如何总结、分析和创造新的农业谚语。

【编辑本段】五、如何正确理解农业谚语

前面提到的农业谚语的一个特点就是群众性和通俗性。农业谚语通俗易懂似乎不是问题,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由于农业谚语的地域性和概括性以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有时要完整正确地理解一句农业谚语并不容易。例如,笔者在一次油菜高产研讨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了一句农业谚语:“隆冬至日,香菜赐杯”。他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解释一下。还有一次,我听一个河南的农民介绍农业谚语“不忘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农业科学家来说,以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业谚语应该不成问题,但也不尽然。如果没有完全熟悉农业谚语的各种特点,很容易“前车之鉴”,理解过度。比如“暑热不见底,白露废心”,原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有的同志联系水稻的人口结构,认为暑热不见底,这个时候就该收了。如果夏季高温不到,就来不及到达白露,叶面积系数太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这是一个做过头的例子。“不如浇一次蜡肥”,本来是想强调蜡肥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同志就是理解这个农业谚语,一个蜡肥就够了。显然,他们从来没有从农业谚语的特点中理解过。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自作聪明,把原来的对改成错的例子。比如“三月清明节不慌,二月清明节早播”,“三”和“二”两个字在排列上颠倒了,变成了“二月清明节不慌,三月清明节早播”,但是错了。如何正确理解农业谚语,根据我们的初步经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等常识。正如农业谚语分类一节所指出的,其中三分之二属于气象和季节性。所以,要正确理解农业谚语,必须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包括常见的计算年、月、日时间的星宿、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舍、秋舍。这些东西越来越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这些常识,就不容易理解这类农业谚语。比如“人参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一句以人参不倒为标准来确定小麦播种期的农业谚语。“簸箕与风,碧与雨”,“簸箕里月美,风吹沙”等。簸箕和簸箕也是星座的名称。“分合作社,天熟了,合作社分了,没有啃”,指的是春节社与春分的关系或者说春分与五谷丰登、谢罪的关系。“分了之后,晚稻没有起伏;社后晚稻长大。”这里的社指的是秋社和秋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扯淡,但如果你不明白分会和俱乐部是什么意思,你就无法选择。这样的农业谚语还有很多。[4]

(2)要注意农业谚语的省略。由于英语口语的限制,农业谚语往往需要缩写,省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语。这不是一个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的问题,而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的人来说,数量太大,往往说不清楚,或者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广泛的生物、农业知识。

【编辑本段】六。农业谚语的例子

春天不播种,秋天就没有收获。

长夏不下雨,耕田颠倒。

五月端午晴,烂米刮田。

寒露无绿米,初霜老在一起。

有水的地方就有山谷,没水就哭。

水库是个宝,可以防洪抗旱。

稻田水多为糖浆,麦田水多为砷。

人以米为食,米靠脂肪生长。

稻子长在肥田,草长在瘦田。

山谷里生长着泥土和肥料,猪长得又肥又肉。

万物生于大地,全靠努力。

只要努力,土里来金。

好种子长出好水稻,坏种子长出稗子。

如果我们三年不选择种子,我们将无法增加产量。

好儿子应该是好母亲,种地应该是好苗子。

庄稼混不好,鸳鸯会吃亏。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梅·韩秀,看这头牛。

清明雪歇,谷雨霜歇。

桃花落在尘埃里,麦子打在泥里;桃花落在泥里,麦子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融,耕田米粮之人;如果春雪不融化,他会打破他的胃。

日出胭脂红,有风无雨。

夕阳西下,西北的天是红色的,不是雨就是风。

下雨的时候永远不会太晚。

东方日出白,必有风。

月亮上挂满了蓑衣,要下雨了。

半夜没有星星,雨要来了。

如果你想知道明天会不会热,那就要看夜星的密度了。

乌云迎日,夜半雨浓。

晚霞洞,明朝太阳痛背。

天上有鲤鱼点,明天不用翻粮了。

天上挂着云,地上滴着雨。

棉花云,阵雨,圆柱云,晒伤。

东南风,干松;东北风,雨祖。

半夜东风急,雨浓。

西风刹南麓,泥头不应白。

是东南长夏的百草风,几天几夜的好天气。

夏天是干燥的风,白天黑夜都很好。

五月南风大雨,六月南风海枯。

彩虹高太阳低,明朝穿蓑衣;彩虹低太阳高,明天背皮都要烤焦了。

东方彩虹中的太阳和西方彩虹中的雨

雷声代表春节,雨声不歇;惊雷过后,豆子在低地种得很好。

南边火溪(闪电)火门开,北边火溪下雨。

东Hoho(闪电),西Hoho,明朝还是干布布。

夏天打雷,黄梅天翻地覆。

早雾一消就晴,早雾不散就下雨。

阳光在雾中闪耀,打碎了石头。

六月露水蒙蒙,要下到发白。

三朝雾露西风,若无西风风雨,空无一物。

早上下雨,晚饭后停。晚饭后不下雨。

不要让麻花落在雨前(小雨),雨后也不要停。

一落(雨),落了就好跑;一次一个钉子,掉下来不要停。

蛇过道,大雨;蛇爬树,有大雨。

鸡对着风叫,鸭对着雨叫,蚂蚁挡道,天就要下雨了。

蜻蜓成群地在天空中盘旋,雨却下了三天。

河底长满青苔,会有阵雨;烟囱里没有烟。一定是下雨了。

正月初八,二月初八,所有的小猫小狗都被冻住了。(寒潮来袭)

八月南风转两天半,九月南风同日转,十月南风转一次。

清明有雨,清明无雨。

端午节的时候雨下得很好,第六天就下烂瓦了。

夏季至日多雾,所以你必须找到出去的路。(雨天)

正月二十,星星没看见,一直下雨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太阳。雨打黄梅脚,牛车断牛脚。

秋前落,破牛。(干旱时需要舀水)

这场雨一直打到夏天至日的清明节。

明明早,却满晚。谷雨种棉花正是时候。

清明刮坟土,雨下四十五。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下着谷雨。谷雨没有下雨,然后开始下雨。

晴空万里,六畜兴旺;清清楚楚的雨,会损害所有的果实。

谷雨雨天多,谷雨不雨迟。

长夏,桑老麦。

东风至长夏,麦水涝。

从长夏到小满,种什么都不晚。

漫长的夏天刮起了一阵大风,麦子都没了。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而暖,锄麦种杂粮。

种了十几天,就不是一场空种了。

不播种,以后就会失败。

有芒种子的小麦出现了,接着是秋耕。

芒籽吹北风,秧根旱断。

夏天的至日不下雨,三伏酷暑,难得阴天十天。

夏天的至日没有下雨,商店里也没有大米。

夏天的至日未来不热,冬天的至日未来不冷。

夏天的至日刮风又热,冬天的重阳阳光明媚不下雨。

当夏季的至日进入雨天,耕作就像给花园浇水。

东风吹在夏日的至日上,半个月水就冲了。

夏天不种土豆,夏天不种豆。

微微的夏风静止不动,霜降姗姗来迟。

当你在夏天到达初秋的时候,你会在地里堆积肥料。

立秋无雨,秋季少雨;千年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是夏天割草,千年秋分是割田。

初秋有雨,但初秋没有雨。

秋雨淅淅沥沥,来年丰收。

夏天种高山,白露种平原河,秋分种室外,寒露种河曲。

第一次秋旱,减半,夏雨,贵如金。

千年天晴,粟如银。

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小麦的时候。

秋分未割,霜磨风。

秋分小米不能割,寒露小米不能养。

粮草堆棉花,寒露不忘翻地。

日出而作不出门,日落而行千里。

好冬带来好夏。

冬天麦子盖三层被子,明年枕着馒头睡。

参考资料:

/view/11110 . 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