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历届领导人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和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空白走向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公布了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的航天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年6月5438+10月,中国政府再次发布《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经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的象征,繁荣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东方红的优美音乐传遍了全世界,无数中国人争相传诵,欢呼雀跃。这是伟大的一天。从那以后,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又一次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中国研制的12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满足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965,438+0次,将中国研制的70多艘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自主研制了一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海洋卫星系列将很快形成,建造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小型卫星星座的计划正在加紧进行。国家在发展一系列卫星的同时,支持卫星公共平台的发展,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共平台等。地球静止轨道大卫星公共平台首颗卫星发射即将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达到又一个里程碑,已签订整星出口合同两项,成为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的竞争市场之一。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顽强奋斗,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6月5438+10月发射回收,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始于5438年6月+2005年10月的探月工程,将开启中国太空探索进入深空的第一步。

空间科学实验和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与欧洲航天局合作实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地球空间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了重要探测数据。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育种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结果。在观测、减缓和预测空间碎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航天科技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广泛应用于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国土、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国家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面和质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测量、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调查等领域。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的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5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工作者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把发展航天事业视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业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强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以及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国航天事业前景光明,任重道远。中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领跑者,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篇章。为推动科技发展、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卫星技术和卫星应用

50年来,中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系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输方式、热控技术等方面都优于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相当于四国第一颗卫星的总和。

1971年3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石坚一号科学技术实验卫星。该卫星已在太空正常运行8年以上,远远超过了规定的使用寿命,这在国外60年代研制的卫星中并不多见。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0颗科技实验卫星,其中包括9月份用1981运载火箭同步发射的石坚二号、石坚二号A、石坚二号B三颗科学实验卫星,以及2月份成功发射的石坚四号1994。“石坚五号”和“石坚六号”卫星分别于2004年5月和9月成功发射,“神一号”和“神二号”卫星分别于2004年2月和7月成功发射。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索、空间科学实验和新技术实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我国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克服变轨、再入、防热、回收等技术难点,于10月26日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065438,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在5个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21颗卫星,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别是2005年8月29日,我国成功组织回收第21颗返回式卫星,并于同日发射第22颗返回式卫星,标志着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开展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下的材料和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装载实验,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通信和广播卫星系列。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启了我国卫星通信的新纪元。截至目前,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 *包括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共平台四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从1988年到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三颗东方红-2A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两个增加到四个,使电视广播能力由两个增加到四个,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增加到3000,设计寿命由三年增加到四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众多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等服务,使中国卫星通信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7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与东方红-2A卫星相比,这颗卫星实现了新的技术飞跃。采用三轴稳定模式,配备24个C波段转发器。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为8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服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网络和电视传输等。,可同时中继6台彩电和8000部双工电话。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仅公共通信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

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我国民族通信卫星产业,九五期间,我国启动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共平台的研制工作。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了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性能相当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平台,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医疗等公益卫星、中继卫星等静止轨道卫星的通信任务。基于这一平台的Sinosat-2卫星已经研制成功,计划于2006年底前发射。灵活便捷的运行模式和优越的性价比,使东方红四号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签约,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这些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卫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中。

4.气象卫星系列。1988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研制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9月和1999年5月,我国再次成功发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改进型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2000年8月,后者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纳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成为中国首颗纳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

1997年6月,基于东方红-2A卫星平台的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固定在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这一成果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已经发射了三颗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经发射了三颗卫星。前两颗风云一号卫星配备了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三颗风云一号卫星的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增加了云、陆、海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搭载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拍摄的云图填补了我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大尺度观测的空白。该卫星还具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空间运行试验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应用在中国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少了沙尘暴、台风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注的热点。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1999 10 10月,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首颗数传遥感卫星资源一号01成功发射。该卫星配备了一台5波段CCD相机、一台4波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和一台2波段宽视场成像仪。继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2003年6月,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并发射了资源一号02卫星。这两颗卫星的研制成功和发射,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的空白。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诸多部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年9月,中国自主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1成功发射。此后,又分别成功发射02、03卫星,分辨率高于资源一号系列卫星,形成了三星组网,标志着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2年5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2006年4月,我国第一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这些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90年代的国际水平。目前,中国已建成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卫星遥感的应用已经覆盖了气象、海洋和陆地三大领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商业运作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持。

6.导航卫星系列。2000年6月5438+10月和2月65438+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分别固定在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的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研制并发射自己的导航卫星的国家。

第二,运载火箭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卫星发射到载人飞船发射的历程。他们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们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截至2006年9月,共进行了965,438+0次发射,成功将70多颗国产大、中、小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无人飞船。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被成功送入太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探月工程

5438年6月+200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探月工程第一期——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在2007年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经过多年论证,我国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可以概括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分布特征,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第四,载人航天

从1992开始,经过7年的论证、研究、研制和试验,中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 165438+10月20日发射升空。在轨正常运行一天后,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0年至2003年,经过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天后于6月5438+10月6503发射。航天员杨利伟健康走出返回舱,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凌晨,随着航天员费、聂海胜自主走出神舟六号返回舱,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多人多天载人航天的新跨越,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神舟飞船的功能和性能越来越完善,质量越来越可靠。

神舟一号飞船重点论证了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飞船系统五项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如舱体分离技术、姿态调整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飞船采用了最小的构型,只安装了8个子系统来保证飞船的成功返回和准确着陆,飞船的轨道舱不进行在轨测试。

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第一艘全系统无人飞船。在完善神舟一号飞船在舱内温度控制和系统协调方面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和应急救援两个子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与此同时,轨道舱已经测试了半年。

神舟三号飞船优化了性能,增加了相关载人设备,进一步完善了航天员的安全措施。

神舟四号飞船完善了应急救援系统功能,优化了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控系统,增强了全船偏航机动性。同时,设计人员还对舱内载人环境进行了改善,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的使用、出舱和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并通过了医学和人体工程学评价标准的审查,为航天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技术人员在神舟四号飞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神舟五号航天员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和100多种故障对策,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双人五天太空飞行。为了满足多人多天空间飞行的需要,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重大的构型调整,在可靠性、安全性、环控、生命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进。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参与有效载荷的建造,标志着中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太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