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西亚和非洲古代国家的历史。
第一,正文
古代西亚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时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创造了象形文字。这种写法是根据象形原理,一个符号一个意思。如(头)、(孙)、(水)。后来为了表达更复杂、更抽象的概念,两三个象形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组合字,有的按义组合(会意),有的按音义组合(形声字)。还有一些词似乎是指物,比如在(头)的基础上加上“口”字,再加上两三幅画。此外,还有几种(引申)造字法,如“古努”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文字上加上一些排笔创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础上生成,在基础上生成。
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的半干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芦苇棒、骨棒或削成三角尖的木棒作为笔。写完后自然晾干,有的用火烧干。因为放笔的地方印痕又深又宽,提笔的地方又窄又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可能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中有很多同音异义词,这种语言现象在文本中的反映就是大量同音异义词(或异音异义词)的存在,可谓楔形文字的一大特色。另一个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比如“犁”这个词除了“犁”以外,还有“犁”和“耕者”的意思,显然是前者的延伸。为了消除词语使用中一词多义造成的混乱,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个符号本身是不发音的,它的作用只是提醒读者(不是听众)它所定义的单词的意思。如果前面加了限定词gis,表示这个词在这里是“犁”;如果前面加lú,表示这个字在这里是“耕耘者”。同音词借词也很早就出现了,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ti“Arrow”。苏美尔语“箭”与“命”谐音,所以“命”也用“箭”字表示。不造新词代表“生活”就是谐音。一词多义是指从词(形)的起点引申出相关的意义,同音字借是指从音的起点把一词多义还原为一个词。后者无疑是写作发展的一大飞跃。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是表意文字,或者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是表意文字。到了说Sem的阿卡德人,苏美尔的表意文字经历了质的变化:除了其中的一些,所有的单词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也给许多音节符号增加了新的音值。从此,楔形文字有了准确或更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被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接受,并做了一些补充,使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成为可能。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利特人、麦达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有了略有不同的看法?右撇子9?岸上?哎?冢冢?我很抱歉,但是我很抱歉。咳嗽炖汤?钱怎么了?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登高吹旗?/FONT & gt;
虽然楔形文字符号作为音节的数量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至少有一两个词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义素的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终于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蒂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于被解读,亚述主义诞生。亚述学是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主义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谜团的大门。
第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形成较早,对后世影响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就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对整个西亚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时代的限制,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大量是由祭司改编的宗教史诗和传说。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最早出现在乌鲁克时期,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几代人的赞美、锤炼和加工,终于在巴比伦时代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 *包括12部史诗,每部约300行,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述了被遗忘者之一的神化,乌鲁克国王(1/3是神,1/3是人)。史诗讲述了遗忘者希望乌鲁克居民建造一堵墙。人民不能忍受繁重的劳动,祈求阿奴神来控制他。Anu看到了这一切,创造了一个野蛮的吉恩来和被遗忘的竞争。两位英雄激战,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成为挚友,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直在捕杀害人的沙漠狮子,然后去黎巴嫩杀死怪物亨巴巴,救出女神伊兰达。伊兰达恼羞成怒,请求阿奴神派一只牛头怪去杀死被遗忘者。牛头怪来到乌鲁克,喷出火焰伤害人民,但他被遗忘者和吉恩杀死。英雄们的行为激怒了众神,他们决定结束被遗忘的密友吉恩的生命,他在患病12天后死去。悲痛中,被遗忘者决心寻求永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祖先乌特纳皮提(塞苏图拉)的指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采到了海底的仙草。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洗澡时,他放在岸边的仙草被蛇偷吃了。遗忘者无助地回到了乌鲁克。被遗忘的一个不畏艰难,献身友情,赢得了后人的记忆。
这部史诗虽经教士篡改,渗透了许多宗教迷信,但仍保留了主人公忘我反抗神权的主题,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与自然斗争中的坚忍不拔和英勇战斗精神。《诗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被遗忘者诗史》也第一次提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洪水传说。史诗讲述了塞苏图拉在梦中受到上帝的启示,提前建造了一艘大船,带领家人和多种动物登船,在洪水中得救。从此,神赐他永生。洪水的故事可能与当时苏美尔地区经常被洪水淹没的历史有关。它广泛流传于西亚各地,对后世许多民族的神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犹太人把“洪水故事”稍加改动,编成了诺亚方舟的传说,记载在《旧约·创世纪》中,流传至今,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知。
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比如狗赴宴找骨头的寓言讽刺贪婪,狡猾的狼杀羊多得战利品的寓言讽刺狡猾。这些作品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在两河流域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描写巴比伦时期老实人苦难的诗篇,描写一个正直的人,对国王非常虔诚敬畏,在尽可能做了许多上帝和国王喜欢的事情后,仍然忍受着痛苦。他喊道:“为什么到处都是邪恶的东西?”“我的艰辛与日俱增,却得不到正义!”最后,他不得不怀疑上帝的公正。他说:“我呼唤我的上帝,但他不理我。我向我的女神祈祷,但她连头都没抬。”这首哲理诗揭示了当时受难者的心理,表现出对上帝和宗教信仰的怀疑态度,明显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
巴比伦时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主奴对话》描述了主奴就12题的简短对话。真正的奴隶认同主人所有贪婪的欲望。每次主人说要做什么事,奴隶都同意,并给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做某件事,奴隶就同意了,并给出不做的理由。这些对话也隐约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第七段对话,主人说要暴动,奴隶同意了,说:“不暴动,怎么做人?”谁喂饱你的肚子?“主人说不想暴动,奴隶说暴动有被杀被囚禁的痛苦。由此可见奴隶和奴隶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九段对话,大师说要祭神,然后他说不想做了。奴隶也同意了,然后他说:“当上帝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可以让上帝像狗一样追着你跑。“这既表现了奴隶主与神灵之间的相互利用,也表现了奴隶对神灵的公然蔑视。12对话中,主人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而奴隶却以傲慢嘲讽的口吻回答道:“我最后会扭断你们的脖子,扔到河里,那就好了。”主人生气地说:“不行,奴隶,我要杀了你,让你先死。”奴隶问:“如果我死了,你能活三天吗?”这是工作的结尾。作者对奴隶从认同主人转向反抗的描写是深刻的。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观测到了天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学的基础上编制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遵守月亮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农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时间视为一个月,因此每个月包括29或30天。他们把12个月作为1年(6个月29天,6个月30天),其中每年354天。这样,每一年都比太阳年短11天(365上5: 48: 46),必须调整一个闰月。起初闰是凭经验,有些年份一个,有些年份两个,乌尔第三王朝三个闰月。在巴比伦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中的恒星,还观察到太阳在恒星背景——黄道上的视运动轨道。后来巴比伦人区分了黄道上的十二星座,画出了黄道十二宫图。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以七天为一周,用太阳、月亮、火、水、木、金、土之神的名字来命名周日到周六的七天。设置leap的方法也在改进。到公元前6世纪末,巴比伦人八年三闰,二十七年十闰。但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存在着许多迷信成分,这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以及祭司对天文知识的逐渐垄断密切相关。
天文学的发展必须以数学为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量体积,造城市,造器皿,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巴比伦人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的双记数法。他们用十六进制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和周长,比如把周长分成360度。这种方法仍然在世界各地使用。他们也开始实行数位原则。同一个数在数的连接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值也不同。位置值原理使他们能够用较少的数写出巨大的数,这是数学上的重要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四则算术和与分数的微积分,而且是代数的创始人。他们可以找到平方根和立方根,他们可以解决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巴比伦石碑上已经发展出乘法表、方桌、立方表。在几何学中,他们已经能够应用商高定理(钩2+绳2 =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的场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和。巴比伦人还将圆周率计算为3(埃及数学家计算圆周率为3.16),解决了立体几何中测量截棱锥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塑
公元前400年中期,苏美尔地区出现了城市和寺庙的建筑。宝塔寺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式,苏美尔的所有城邦都将其视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宝塔寺是用土坯建造的神龛,安放在等级制度的露台上。到了乌尔第三王朝的时候,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是乌尔塔神庙,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遗址至今还存在于地面上。乌尔达宝塔寺由四座上部宝塔组成,塔底62.5米,宽43米。每层表面用烧结砖,内层用青砖制成的土坯,各级塔门建成拱形屋顶。这种建筑手法将成为未来两河流域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寺庙和宫殿中得到广泛应用。乌尔达塔的正面提供了一个宏伟的楼梯,直接通往顶楼的寺庙。四级土塔表面有不同的砖色,最下面一层是黑色,代表冥界,第二层是红色,代表世界,第三层是青色,代表天堂,最上面一层是白色,代表太阳。各楼层都种着奇花异草。除了宝塔庙,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宫殿也建在高高的基座上。
在雕塑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塑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简约风格。例如,著名的秃鹫纪念碑(如上图)是国王拉加什战胜马文城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了拉加什国王率领的步兵,描绘了拉加什士兵整齐的队列和高昂的士气,在古朴中也充满了生机。另一个雕塑杰作是“纳拉穆辛胜利柱”,是为了纪念阿卡德国王纳拉穆辛战胜山地部落而制作的。整个浮雕以国王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展现胜利者的雄姿。但从整体上看,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塑艺术在表现人物技法上是单调刻板的,流传下来的雕塑大多是粗糙刻板的。
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的柱头浮雕,显示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坐着的太阳神查马克(Chamach)面前,接受王位(见上图)。雕刻技术娴熟,线条刚劲简洁,配以精雕细刻的铭文,成为巴比伦最重要的艺术遗迹。
公元前8世纪属于科尔·萨巴德的亚述宫殿是萨尔贡二世建造的。这是被完全挖掘出来的亚述宫殿之一。宫殿建在市中心高高的砖台上,像一座堡垒,高14m,面积约130 m3。所有宫殿建筑有265,438+00个大厅和30个庭院,主要由砖制成。宫殿的大门金碧辉煌,两座白塔之间有一座镀铜拱门。拱门顶部用釉面砖和壁画装饰,门的两侧有一对排列整齐的石雕:狮身人面像、秃鹰翼和牛足怪的大雕像。这是皇家宫殿的守护神,高约3.4米,雕刻精美,表情庄重,眼神明亮,是西亚雕刻艺术的瑰宝。除了以上装饰,大部分宫殿建筑都没有外部装饰。主要的艺术装饰是宫殿的内殿。它用彩色浮雕、壁画和彩色琉璃瓦装饰,尤其是著名的亚述浮雕。这种浮雕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镶嵌在四合院的墙壁里,多表现为国王远征、狩猎、宫廷日常生活等主题。这些浮雕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生硬生硬,但动物却非常生动。
在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宫殿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杰出成就。巴比伦城和宫殿建得更加宏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宫殿里的“空中花园”。公元前3世纪初的巴比伦历史学家贝鲁斯(Berussus)说:“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宫殿里建造了一个高耸的石台,在那里他精心地再现了山景,在梯田上种植了各种树木使其看起来完美无缺,并建造了一个所谓的空中花园,因为他的妻子在稻田中长大,对山地环境深有感情。”由于两河流域缺乏石材,建筑多为砖土结构,不如埃及的金字塔和寺庙耐用。只有借助现代考古发掘,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才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此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是最引人注目的,其中镶嵌着彩色琉璃瓦的图案。比如在巴比伦城的伊斯塔大门上和塔壁上,琉璃瓦上镶嵌着白色的野牛和金色的蛇头龙浮雕,共有575处。牛是巴比伦宗教中神阿塔的形象:蛇头龙的形象与龙完全不同。它是蛇头动物,前肢有狮足,后肢有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杜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以黄白色为主,充分展现了宫殿的雄伟庄严气氛。100年后,希罗底访问巴比伦时称赞说:“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宏伟。”此外,巴比伦城内“游行大道”两侧的墙壁上还装饰着彩色玻璃的狮子图案,也相当壮观。琉璃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古巴的巴比伦时期,在新巴比伦达到顶峰。广泛用于装饰宫殿、神社、陵墓的墙壁和立面,具有形象华丽、威严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釉面砖技术在波斯和阿拉伯继续传播,并从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术相结合时更具创新性。比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九龙壁”,堪称琉璃瓦传入中国后的杰作。
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收两河流域和埃及后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建在高高的石台上。居鲁士的坟墓是一座建在六层石台上的石屋。波斯宫殿(如上图)也是建立在一个高大的石台基础上。宫殿的基座和墙壁上经常用石头浮雕作为装饰,有的还用玻璃砖镶嵌的图案装饰。波斯宫殿的大厅里经常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宫殿的废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一样,古代西亚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西亚人民一定会在当代世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