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有可能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吗?
在西方,通过笔迹推断性格的技术被称为笔迹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经过多年的发展,笔迹分析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不仅有很多专门的笔迹分析公司和培训课程,有些企业甚至将其应用于人员选拔[3]。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笔迹心理”。号称笔迹分析准确率极高,不仅可以评估你的性格,还可以帮你找到合适的人,为各种重要的人生决策提供参考。
在推测的基础上,笔迹学在形式上类似于星座运势和血型,两者都试图通过一些直接可见、易于区分的指标来推断难以把握的内在性格。如果这样的预测系统是有效的,前提是确实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可以把性格和指标联系起来。无论星座、血型还是笔迹学,对于背后的机制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写作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涉及手部肌肉复杂精细的运动,由神经系统调节。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但是这个关系太模糊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文笔。单凭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不足以支撑一个实用的预测系统。从各种笔迹分析系统来看,很多分析规则其实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关联。
比如笔迹的流畅代表性格的流畅,笔画的果断代表性格的果断。这种语义上的联系更像是一种比喻,很难想象有什么现实依据。
虽然笔迹学没有科学依据,但作为一种人格预测系统,其有效性还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的。在心理学史上,许多研究者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许多验证性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找一些被试提供文字并完成人格测试,然后将文字材料交给笔迹分析师进行人格分析,再与被试自己的人格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为了控制写作内容的影响,一般要求被试写中性内容(如解释性文字)。不幸的是,在这些严格控制的测试中,笔迹分析师的预测一般不会比纯粹的猜测好多少。1992年,心理学家杰弗里·a·迪恩(Geoffrey A. Dean)对200多项笔迹与人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笔迹分析与人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12,这意味着笔迹学准确预测人格的比例不到2%。
这样微弱的效果没有实用价值。此外,不同分析人员之间的一致率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42,非专业人员的一致率可达0.3,说明笔迹分析缺乏一套成型标准,进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国心理学会也认为笔迹学在人员选拔中的效力为零,与星座捆绑在一起。